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未成人保護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未成年人權益 司法保護 建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
傳統(tǒng)觀念中的未成年人一般是指不能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的青少年。實際上,未成年人是一個法律概念,對于未成年人,西方國家、日本和我國的臺灣地區(qū)一般使用“少年”一詞;蘇聯(lián)、東歐一些國家與我國一致,往往使用“未成年人”一詞。
法學范疇中,對未成年人這個概念有明確的界定,其內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我國《憲法》及《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二條的相關規(guī)定所使用的“未成年人”就是它的廣義概念,即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而狹義上的未成年人,則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少年,犯罪心理學家稱這一時期為“危險年齡”段。在我國,狹義的未成年人概念主要出現在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中?!拔覈谭ɡ碚撝兴f的未成年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實施的危害社會、觸犯刑律,并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p>
同時,在防控犯罪的對策方面,對未成年人實行區(qū)別對待。2006年1月23日正式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把未成年人犯罪和成年人犯罪明確區(qū)別開來,突出對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理念。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認定和量刑,也要求盡量在法定范圍內從輕和減輕,這彰顯了對未成年人犯罪的關懷和寬容。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點
未成年人犯罪,無論在犯罪類型還是在犯罪主體上,與其他犯罪有不同的鮮明特點。[2] 74具體表現在:
1、犯罪年齡低齡化。近年來,刑事犯罪的高發(fā)期年齡在18歲左右,其中以14-16歲少年犯罪更為突出,并呈現越來越低齡化的趨勢。據對上海青少年犯罪情況統(tǒng)計,14-16歲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剛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14歲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 .1%。如果算上違法情節(jié)輕微,或因年紀太小不以犯罪論處的,則犯罪的始發(fā)年齡更小,有的11歲、12歲就開始有劣跡,有的13歲、14歲就進行犯罪活動,甚至參與重特大犯罪活動。
2、犯罪類型多元化。過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盜竊活動為主。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類型越來越多,對社會的危害越來越大。
3、犯罪手段成人化。過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發(fā)性、偶發(fā)性的特點,而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預謀,作案前經過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作案后及時毀滅罪證,破壞現場,擾亂警方視線。
4、犯罪成員團伙化。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歡結伴而行,團伙作案成為其主要犯罪形式,在某些省市已高達7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出現帶有“黑幫”、“黑社會”性質的有組織共同犯罪,其中,校園黑幫在未成年人黑幫中占很大比例。在一些大、中學校出現了諸如“虎頭幫”、“神鷹會”、“青龍幫”等黑幫。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可歸納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大類。[3] 313
(一)主觀原因
1、好奇、好勝、愛尋求刺激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總的來說,青春期中的未成年人精力充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擬,對豐富而復雜的大千世界充滿了求知的欲望,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群體心理處于波動不定的焦慮狀態(tài),所以一方面他們心理極為脆弱,另一方面又可能鋌而走險。
2、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水準低下,有的青少年是文盲和半文盲,有的未成年人平時不注重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道德標準低下,對自己放任自流隨心所欲,以至違法犯罪。
(二)客觀原因
1、不良的社區(qū)環(huán)境和不良文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誘因,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容易使未成年人形成不良習慣和不良的社會心理素質。
2、家庭負面因素的影響和學校德育的軟弱無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家庭負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孩子面前發(fā)牢騷說一些前途無望的話;二是不健康家教模式的影響;三是父母離開的影響,父母離異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感情的正常發(fā)展;四是有的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四、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的現狀
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還不成熟,他們很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而在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他們又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可以采取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通過社會認可的途徑來解決問題,有的未成年人只能忍耐,有的未成年人則受情緒的影響,采取過激的方式進行報復,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更大的傷害。當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成為困擾世界各國的嚴重問題。專家們在調查中發(fā)現,引發(fā)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有效保護造成的。我國在1991年就頒布實施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并確立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隨后在1999年又頒布實施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另外,最高法、最高檢等部門也制定了有關辦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司法解釋,這一系列的法律及司法解釋,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懷。
(二)我國在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
1、專門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數量少。我國雖有大量法律確實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問題,但真正以未成年人為保護對象的法律只有兩部――《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他法律基本上只有個別條款涉及。因此,雖然我國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已經初具體系,但由于法律數量少,規(guī)定粗糙,在內容上仍存在不少空白。[4] 176
2、權益保護不完整不全面。我國法律雖已初步形成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體系,但這個體系并不完善;法律雖然為未成年人規(guī)定了廣泛的權利,但是規(guī)定過于原則、籠統(tǒng),因此導致對未成年人權利的保護缺乏操作性和執(zhí)行力度。定。
3、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法的法律規(guī)定可操作性不強以及執(zhí)行力度不夠。我國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立法的核心《未成年人保護法》不是完整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缺乏可操作性。
4、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職責不明確,未能真正落實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現實生活中對于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問題與政府等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有關。
5、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意識不夠。無論何種法律,都需要具有相當素養(yǎng)的人去正確適用和執(zhí)行。如果執(zhí)法者不具備相應的專業(yè)知識和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是很難以有效地實施。應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引導公檢法部門甚至全社會的人員進一步增強保護未成年人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圍。
6、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有待加強。未成年人權利的實現和保障仍不夠理想。應補充關于自我保護的規(guī)定,加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強調未成年人在保護自己權利中的地位與作用。
五、完善我國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的建議
(一)建立相應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制度
1、建立社區(qū)矯正制度。社會矯正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不僅是我國非監(jiān)禁刑完善和發(fā)展,更是我國法制進步和文明的標志之一。就我國目前狀況,建立社區(qū)矯正制度勢在必行。
2、建立暫緩制度。暫緩制度,又可以稱為附條件的不或猶豫,作為便宜主義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在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中尚無明文規(guī)定。[5] 423從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制定專門的未成年人刑事訴訟規(guī)則并增設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的暫緩制度,對于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刑事檢察制度,強化未成年人權益的刑事司法保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3、建立對未成年犯附條件的消除刑事污點制度。未成年人判刑后,其刑事污點將伴隨其終身,受到社會的歧視和升學、就業(yè)的壓力。
(二)檢察流程中的教育與幫教
1、對于基本符合條件的未成年嫌疑人盡可能地適用不
辦理未成件人涉嫌犯罪案件,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原則,充分考慮未成年人的特點,從有利于教育、挽救未成年人的角度出發(fā)。
2、對未成年人要采取適當的強制措施,貫徹保護性刑罰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制定專門適用的強制措施。在檢察工作實踐中,要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遵循刑法對未成年犯罪人的保護性刑罰思想和教育挽救方針,對失足未成年人從審查批捕、審查時起就實施司法保護,盡量避免給一時失足的未成年人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3、實施“幫教感化”、“積極挽救”,積極矯治未成年人犯罪
在審查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過程中,要在查清犯罪事實,核準證據的基礎上,著重實施幫教感化,激發(fā)他們的悔罪心理,樹立其改過自新的信心。
(三)審判流程中的教育與幫教
1、庭前組織工作貫徹“教育為主、幫教感化”理念
首先,審判人員的組成要從未成年人的心身特點出發(fā)。未成年人具有心理上的依賴性、人格上的缺陷性、行為上的盲目性,需要溫情、感化、引導。因而,在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在審判人員的配置上應有別于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應確定女法官審理未成年人犯罪。其次,要加強庭審前的走訪了解,找準未成年被告人的突破口再次,要加強提審中的教育。走訪審前,通過閱卷和走訪所了解的情況,對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掌握。
2、庭審過程中堅持“寓教于審,懲教結合”原則
未成年被告人具有兩重性,即一方面其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了危害,理應懲罰;另一方面,其身心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世界觀尚未形成,理性判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比較差,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開庭前,法官可以和公訴人、辯護人就庭上如何開展教育交換意見,以求庭審的教育取得實效;保證未成年人被告人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參與訴訟和未請辯護人的未成年被告人得到義務的法律援助;庭審教育注重聯(lián)動,發(fā)揮訴訟參與人的作用,全方位地開展庭審教育。
庭審中,審判人員、公訴人員要語氣和緩、有耐心,用啟發(fā)、疏導的方法進行教育,態(tài)度平緩又不失嚴肅,讓未成年被告人在情緒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交待和陳述,營造較寬松的法庭氣氛。同時,把庭審教育階段確定在被告人最后陳述之后,因為未成年被告人在經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序后,應當對其行為是否構成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有一大致了解,這是進行法庭教育的基礎。
3、審后延續(xù)“幫教感化、鞏固效果”理念
實踐中,未成年犯罪人在宣判后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判處緩刑的未成年人有盲目樂觀、自以為萬事大吉的心態(tài),而判處實刑尤其是較長刑期的未成年人則消極悲觀、心灰意冷。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教育與改造。此時,審判人員應加強這方面的思想疏導工作,注重對未成年犯罪人的前途教育,幫助未成年人克服盲目樂觀與過于消極兩種思想。
一方面,要加強與少年犯管教所的聯(lián)系,進一步落實少年審判后續(xù)工作。積極參與對判處實刑的服刑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要教育他們安心勞動改造,樹立信心,爭取減刑,以早日回歸社會,重新做人;努力為改造中的犯罪少年提供一個接觸社會、感受陽光的窗口,使他們在迷航的人生中重燃希望,找到新的前進方向。
另一方面,要建立緩刑回訪制度,使管教落到實處。對適用緩刑回放到社會中改造的緩刑少年犯,我們更應注重回訪考察,敦促其循規(guī)蹈矩、悔過自新、勿重蹈覆轍,盡量減少重新犯罪率。在緩刑考驗期內,承辦法官要加強與未成年人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家庭、學校、社區(qū)的聯(lián)系,每季度安排一定時間走訪相關單位和當事人家庭,和民警、家長、老師及當事人交流,了解緩刑少年犯的思想動態(tài)、生活狀況和改造情況并記錄在案,建立緩刑少年犯檔案,確保其不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參考文獻:
[1]范文舟.《試論憲法與程序》[M].法學雜志.2006.
[2]高銘暄.《刑法學原理》(第二卷)[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3.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叫喬智立,是一個中學生。剛一上中學,就被他的同學欺負,趙長亮他們占著有《未成年保護法》的保護,向他要錢,侮辱他。,但是他很怕爸爸媽媽向學校告狀,從不敢把這事告訴他們,所以每次回家必須收拾好破爛的心情。就這樣,他一直痛苦的煎熬著……
讀了這個故事,我憤怒極了。而在這個社會上有許許多多像趙長亮、白磊、冉玉良這樣的不良少年,占著自己未滿十八歲去做逼迫同學、侮辱同學、占勢欺人等事情??!然而,也有一些家長與老師,觸犯了《未成年保護法》。
有一位數學老師是一個“不定時炸彈”,只要同學一做錯了事或沒做好某件事的話,她就會“轟”的一聲爆發(fā)。要么在全班同學面前挖苦那一位做錯事的同學,要么就體罰那位同學。
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數學作業(yè)沒有帶,數學老師向他要,他膽怯地說:“老……老師,我忘記帶了。”數學老師怒氣沖沖地說:“從小就會騙人,以后怎么做人????!”那位同學哭喪著臉說:“我……我真忘帶了呀!”數學老師又挖苦他說:“呦,這么小就健忘啦?沒救了你!”……挖苦完了之后,還不忘吼一聲:“下課后給我來辦公室!”
到了現在,我終于知道了那位數學老師的那些挖苦學生、體罰同學和傷害學生們自尊心種種事例都是觸犯《未成年保護法》的。
不僅一些老師,還有許多學生的家長也有不足之處。
手機的短信等;還有些家長,總是讓孩子做一些孩子不喜歡做的事情,如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做各種考卷習題等。這些不但侵犯了孩子的個人隱私,而且對孩子的未來有所影響。
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貫徹執(zhí)行情況的匯報
縣人大檢查團:
按照縣人大通知要求,下面,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就我縣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簡稱“兩法”)的情況,向縣人大檢查團作以下匯報:
一、基本情況和主要做法
全縣有中小學校363所,其中小學329所,普通初中24所,職業(yè)初中5所,普通高中2所,職業(yè)高中1所,農職教中心1所,直屬幼兒園1所。全縣中小學校(園、班)在校學生107,779人,其中小學生68,823人、初中學生24,988人,高中學生4622人,學前在園(班)幼兒9346人。從年齡上看,在校生中95%以上都是未成年人。幾年來,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的依法監(jiān)督下,以強化學習,廣泛宣傳,不斷增強法律意識為先導,以規(guī)范行為,創(chuàng)設條件,維護廣大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目的,以疏導為主,防教結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為根本,認真貫徹執(zhí)行“兩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強化學習,廣泛宣傳,不斷增強法律意識
隨著“兩法”的陸續(xù)頒布實施,我們及時組織開展了學習宣傳活動,依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積極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一是制定普法規(guī)劃。“三·五”、“四·五”普法規(guī)劃都將“兩法”納入其中,各相關單位都成立普法領導組織,制定了各年度的普法計劃,把“兩法”作為年度工作重點,重點學習,重點宣傳,花力氣來抓,不斷把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二是深入學習“兩法”。各鄉(xiāng)鎮(zhèn)司法所和法律工作者帶頭學習,大力宣傳,把普及“兩法”納入工作日程,使“兩法”普及走上社會化、法制化軌道。教育系統(tǒng)在每學期教材研究期間,都規(guī)定出一定時間,組織全體教育工作者全面學習“兩法”,并將“兩法”落實到學校和教師的工作計劃之中。平時每月學習一次,每次一個專題,注重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求實效上下功夫。
三是廣泛宣傳“兩法”。各鄉(xiāng)鎮(zhèn)的公共場所和文化娛樂場所,采取刷寫墻字,張貼標語,散發(fā)宣傳單等形式,重點宣傳“兩法”知識,預防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還通過致學生家長一封信等形式,讓學生家長了解“兩法”知識,了解“兩法”內容,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疏導為主,防教結合,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一是堅持正面疏導,強化守法意識。全縣各中小學普遍將法制課納入教學計劃之中,通過課堂上對法律條文的學習理解和邀請法律工作者開展法制專題講座,使學生初步建立起法制觀念。各中小學都組織開展了以“重禮儀,講公德,告別不文明行為”、“孝父母、尊師長、愛同學”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每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在正面教育上,內容突出針對性,形式突出靈活性,對象突出層次性,語言突出通俗性,把“兩法”編成順口溜,如“法律就在我身邊,我與法律密相關,科技興教最重要,國家安定民長安”。為了隨時排解學生心理障礙,防止犯罪事件的發(fā)生,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信箱,責成有事業(yè)心、責任感、懂得學生心理排解方法的教師從事學生心理疏導工作,使學生有悶話可說,有委屈可訴,避免了犯罪事件的發(fā)生。
二是堅持預防為主,樹立守法觀念。一方面加大學校周邊環(huán)境治理整頓力度。為了減少校園周邊環(huán)境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縣政府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校園周邊環(huán)境專項治理整頓工作方案》,要求學校主動采取措施,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集中整治校園周邊環(huán)境,為學生安全、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另一方面深入剖析反面事例。各校都聘請了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每學期都到校舉行“以案說法”報告會。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使未成年人認識到犯罪后果的嚴重性,使其心靈受到震撼,從而自覺地遵法守法。
三是培養(yǎng)師德師風,全力抓好“控流”。縣政府制定下發(fā)了《關于在全縣中小學教師中開展為人師表活動的意見》和《教師職業(yè)道德考核辦法》,在全縣中小學教師中開展了以“愛生、敬業(yè)、奉獻”為主題,以“十講十比”為主要內容,以“學、查、改、做、評”為主要形式的師德教育活動和行風建設大討論,引導廣大教師把關愛學生、尊重學生作為師德修養(yǎng)的核心內容,形成高尚的師德師風。為使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尊重,杜絕體罰、變相體罰或者侮辱人格尊嚴行為的發(fā)生,保證未成年人身心不受到傷害,保障其健康成長。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學生的受教育權得到維護,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保護,使學生戀校愛師情結越來越濃。每年的3月和9月是我縣集中控輟活動月。在活動月中,學校都組織廣大教師走街入戶,深入未成年人家中,宣講《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動員家長支持子女入學。還通過制定《校規(guī)師約》,落實包保責任等項措施,使未成年人在校的權利依法得到保護。目前,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學生輟學率也下降了3個百分點。
四是創(chuàng)設良好條件,維護學生權利。為了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學校不得使未成年學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學設施中活動”的條款內容,我們狠抓了危房改造和薄弱校建設工程。制定了《扶余縣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實施方案》,積極向上爭取資金。2002年共投資216萬元,改造危房5162平方米,全縣共改造薄弱校69所,爭取外部投入資金120萬元,有9所薄弱學校徹底改變面貌,其他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2003年寒假期間,一次性撤并學校34所,減少編制300個,每年節(jié)約資金百萬元,優(yōu)化了資源配置,提高了整體辦學水平。
(三)加大力度,強化監(jiān)管,集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
恢復縣制幾年來,始終把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對圖書音像經營單位實行統(tǒng)一的進貨渠道,有效地防止可能對未成年產生不良影響的節(jié)目進入流通領域;嚴禁歌舞娛樂場所接待未成年人,規(guī)定了文化娛樂場所的營業(yè)時間,禁止在中小學校園周邊200米內設立電子游戲經營場所,嚴禁電子游戲經營場所非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接待未成年人;除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8時至21時外,嚴禁18歲以下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嚴禁14歲以下未成年人無監(jiān)護人陪伴進入網吧;積極引導、扶持、培育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場所。同時,堅持不懈地開展“掃黃打非”工作,每年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開展1---2次大規(guī)模的“掃黃打非”集中行動。定期將收繳的非法出版物進行集中銷毀,把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作為工作的關鍵,尤其是加強了對涉及未成年人較多的娛樂場所、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網吧的管理,針對我縣娛樂場所的狀況,制定了控制壓縮娛樂場所總量的辦法,并先后多次對文化娛樂場所進行了集中清理整頓,堅決嚴懲接待未成年人的文化娛樂經營場所。各相關執(zhí)法部門集中開展了“掃蕩社會丑惡現象、凈化社會風氣”專項治理工作,并對電子游戲廳、網吧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場所出重拳。做到早發(fā)現、快解決,打擊有力,決不手軟。2002年,共對文化娛樂場所下發(fā)整改通知書16張,懲處了21家違法違紀文化娛樂場所。通過對全縣文化市場的檢查,有力打擊了文化市場的非法經營活動,進一步凈化了全縣文化市場,為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存在的問題
幾年來,我們在貫徹執(zhí)行“兩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法律意識淡薄,不尊重未成年人的權利,對未成年人失之于教育,失之于管理,有的甚至剝奪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權利。二是缺少適合于未成年人文化娛樂活動場所,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建設與社會的發(fā)展不相適應 。三是個別文化娛樂場所出于經濟利益考慮,沒有按照規(guī)定要求經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三、下步工作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要把“兩法”的學習宣傳貫徹納入普法規(guī)劃,并單獨制定“兩法”普及方案。宣傳要向深度、廣度擴展,要體現宣傳效果,常抓不懈,要突出重點,擴大面上的普及宣傳。要突出教育系統(tǒng)這個重點,把普及“兩法”與普法結合起來,擴大到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街道,使“兩法”及其它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面不斷擴大。
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fā)育的特殊階段,決定了其始終處于一種被撫養(yǎng)、被監(jiān)護、被教育、被保護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常常受到監(jiān)護人、教師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嚴重傷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在此,我只想談一談關于學生考試自己的一點想法:
應試教育下的學生們一心只為學習,一直以來,學生們考完試后的輕松完全被等待排名揭曉的緊張所代替。因此,對于考試他們總有著本能的畏懼。考得好則萬事大吉,考得不理想則像“過街老鼠”到處被人數落。記得我曾教過的學生親口對我說過:“自從我記事起,爸爸媽媽就不斷地拿別人和我作比較。上學以后,在外人面前,他們喜歡拿我的成績炫耀,回到家里,又對我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來。每次考試,我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排名,達到標準,才重重得舒出一口氣,達不到,則情緒低落,惆悵不已?!庇纱丝梢?,作為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分數,只重視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可真是苦了這些孩子們。
幸好《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guī)定,學校不得公布學生的考試成績名次,對于這樣明智的舉動,孩子們感到學習踏實多了。我認為,學生當然有必要知道自身的學習狀況,但學校如果公布分數,容易對學生造成傷害。特別是一些不善于面對挫折、或是屢“試”屢敗的學生,面對這樣的方式,肯定會承受不了這個壓力的,同時也會造成學生之間的歧視,以至于傷害一些學生的自尊心。而事實上,即使不公布分數和名次,只要這個學生自己本身有上進心,也能把握好尺度如何去學習。然而現在整個教育環(huán)境更看重一個學生的成績,逼得一批學生一味地只追求分數,盲目地認為學習只為了取得高分,因此走進了“為了高分而學習”的這樣一個誤區(qū)。雖然就表面而言,這似乎正和家長的意思,但是再進一步尋思,一味地注重成績,是否會忽略一些更重要、更值得學習掌握的東西呢?換個方式思考,像我剛才提到的父母一樣的家長,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才能覓得一份好的工作”。這句話固然有道理,但是,難道當今全方位的人才就僅僅是學習好嗎?大學本科畢業(yè)的才子們難道都能有高薪工作嗎?當然不是,除了學習以外,還有做人、社交等等很多在社會上立足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通過認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使我對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對未成年人有哪些權益受到國家的保護、當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辦有了一定的了解。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我國第一部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專門法律,它具體規(guī)定了保護未成年人的指導思想、保護內容、保護工作的原則,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予以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的方法與內容,以及各種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為的法律責任,是一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利的基本法。它的頒布和實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以及全社會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視和關懷,為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優(yōu)化少年兒童成長環(huán)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處于身心發(fā)育的非凡階段,決定了其始終處于一種被撫養(yǎng)、被監(jiān)護、被教育、被保護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經常受到監(jiān)護人、教師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嚴重傷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學校里,侵犯學生權利、傷害學生自尊心的現象時有發(fā)生,或多或少存在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如有時罰站,有時一個學生違紀全班同學挨批,優(yōu)待尖子生,有時對后進生態(tài)度粗劣等.這些做法不僅違反了有關法律的規(guī)定,嚴重危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們教師要全面準確地理解自身的權利和義務,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杜絕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已逐步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然而,社會各方面的保護和幫助還要通過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教師和社會不可能時時刻刻呵護著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長本事,才能有效防范來自社會生活中的侵權侵害,應該讓他們懂得,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保護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維權不僅能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維護法律的尊嚴。所以,在加強來自家庭、學校、社會保護的同時,增強未成年人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則十分必要。
未成年人是人類的希望,國家、民族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非凡保護,做好他們的培養(yǎng)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戰(zhàn)略性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承擔著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培養(yǎng)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神圣義務。因此,我們教師要認真學習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識,不斷增強教育法制觀念,在教育教學中自覺地貫徹執(zhí)行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正確的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不斷增強貫徹國家教育方針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