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活中德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⑴課題提出的背景
①德育改革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江總書記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提出: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明確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而且,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獨特價值。所以加強德育工作的探究,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講求實效,意義深遠。
②中小學德育現(xiàn)狀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實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離,德育目標被無限提升,脫離主體品德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價值觀認識上過于強化其滿足社會政治、經(jīng)濟等需要的工具理性價值,而忽視它的滿足主體自我完善的價值;在德育過程中無視道德學習主體性,重說教,重外爍,消泯生活世界的主觀生動性。這種忽視學習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脫離現(xiàn)實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現(xiàn)為:學生知行脫節(jié),道德認識不能轉化為行為;學生在遭遇復雜道德生活時難以適應,無能為力;學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現(xiàn)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
③我?,F(xiàn)代生活教育發(fā)展與深入的需要。1996年始,我校以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理論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基礎,吸收、融合現(xiàn)代哲學理論和現(xiàn)代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生活教育開展了理論與實踐研究,意在繼承、發(fā)展具有我國特色的現(xiàn)代生活教育理論,并以此為指導構建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小學素質教育模式。由于該研究涵蓋面廣,“九五”期間,我校重點展開“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這一研究中,我們充分關注學生在課堂生活的現(xiàn)時存在,以構建“行知行”教學模式為實施途徑,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深入研究,為提高學生課堂生活質量促進學生自我全面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然而,要提升學生在校的生活質量,僅提高學生的課堂生活質量還不夠,所以“十五”期間,我校在繼續(xù)完善和深化“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同時,將研究的重點向生活德育轉移,力求在找準當前德育弊病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的學習、研究、嘗試,為改變德育現(xiàn)狀,增強其實效性出一份綿薄之力。
⑵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轉變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教育觀念。德育不能僅被看作是對學生施加外部影響的過程,學生有了相應的道德認識并不意味著必然產(chǎn)生相應的道德行為和達到社會需要的道德效果;德育不是一個被認知的受動過程,而是一個被道德主體實踐著、經(jīng)驗著的主動過程;德育是主體自己對自己的教育,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而非強制灌輸;德育不是外在于學生生活、外在于學生生命的東西,而是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實踐、活動等融為一體的東西。由此,德育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德育的途徑應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德育的方式也應符合兒童的身心特點,為兒童所喜聞樂見,易于接受。
2、解決教育者進行道德教育的操作問題。傳統(tǒng)德育過程背離人性特有的規(guī)律,無視道德學習的主體性、情境性、情感性,重說教,重外鑠,這種用刻板的灌輸、管理、訓練等方法,強制兒童去服從各種道德規(guī)范的“美德袋”式的德育模式急需改變,相應地,我們要使德育過程與生活過程、活動過程緊密結合,構建起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生活德育模式。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⑴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xiàn)狀與趨勢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諸多理念。明確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為一種德育模式加以理論和實踐操作研究的目前還沒有,但是縱觀古今中外,關于生活教育的論述與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西方,以法國啟蒙運動的巨匠盧梭的自然教育(實際上是較早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現(xiàn)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響;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這些主張給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啟迪。
②道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過展現(xiàn)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深刻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于理性、過于抽象,德育途徑方式過于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貼近生活,需加強情感性、加強道德主體實踐漸漸成為一種研究的趨勢。
⑵本課題與之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聯(lián)系:借鑒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學關于道德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和構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和操作樣式,以制訂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并對其終生有益的切切實實的德育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具有鮮明現(xiàn)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為提高基層學校德育實效,同時豐富德育理念與德育模式服務。
區(qū)別: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標上強調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tài)度、參與和營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強調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在方式上強調通過生活實踐進行教育,強調學生道德情感、認知、行為發(fā)展的整合性;在內容上強調以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道德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即強調德育內容的生活性;在評價上強調開放性,即每個人的道德發(fā)展具有不同的特點,道德教育不應該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總之,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進行的是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于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生活化。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而且本課題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理論價值: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將努力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和發(fā)展當前小學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模式。本課題實施將為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是在充分研究文獻、了解現(xiàn)狀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于課題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師大及有關教科研部門的專家、教授提請咨詢與論證,因此本課題符合當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理論依據(jù)充分、科學。
2、本課題研究理論假設合理,目標內容清晰,實施的可操作性較強,階段實施過程與目標都很明確,完成課題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學校九五期間承擔省級立項課題“構建現(xiàn)代生活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而且,本課題研究人員配置合理,既有專家與教授的指導,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課題的校級領導的親自掛帥,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錘煉、勤學肯鉆、勇于實踐的骨干教師隊伍,為課題研究提供了較佳的人員保障。
五、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課題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視生活中道德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通過生活實踐進行道德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質量而進行德育。生活德育強調將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讓德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聯(lián),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本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構道德經(jīng)驗,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現(xiàn)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學生道德形成規(guī)律的指導下,在小學教育中構建生活德育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通過研究與實施,改革學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態(tài)度、參與并創(chuàng)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支撐性理論: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lián)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jù)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xiàn)代德育價值觀。現(xiàn)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xiàn)德育目的。正如魯潔教授在《德育社會學》中所說,德育的終極意義表現(xiàn)在“不僅讓人們去遵守某種社會秩序,道德規(guī)范,使社會的發(fā)展得以按部就班地進行,它還要促使人們找回那個已經(jīng)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們擁有世界,擁有自己?!?/p>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fā)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fā)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先天心理圖式的存在決定著即使是0歲的嬰兒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們已經(jīng)通過社會性遺傳,獲得了社會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愿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xiàn)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于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煉,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道德心理發(fā)展的相關理論。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動過程中形成、發(fā)展的,德育離不開心理學所揭示的心理活動的形式及其規(guī)律的指導。小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尚處于不成熟、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尚處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chuàng)造、由順從向選擇,以及由潛在的主體向現(xiàn)實主體、由自發(fā)主體向自為主體的矛盾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兒童這些特點,在德育過程中,充分順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道德心理發(fā)展水平進行教育。
六、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理論假設: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的,道德形成過程是一個主動、整體建構的過程,也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統(tǒng)一的過程。本課題期望通過構建和實施生活德育的實踐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tài)度、參與和創(chuàng)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研究目標: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變教師的德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德育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認識、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七、研究內容設計(研究內容的分解與具體化,含子課題的設計)
⑴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較為系統(tǒng)的學習、思考與梳理,對生活德育的內涵、特質、價值觀、學生觀、活動觀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標體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養(yǎng)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tài)度、參與并創(chuàng)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fā)展與道德心理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態(tài)度、參與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上也應該有相應的更為具體的目標指向。這一子課題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生活德育目標體系。
⑶生活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生活德育在操作方式上應遵循“感性的”、“情境的”、“體驗的”、“踐行的”等基本原則。在具體的實施中,分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德育、班級管理中的生活德育、生活德育的實踐活動幾大方面展開研究,以概括并提煉出生活德育的幾種實踐操作模型。
⑷生活德育的評價研究。道德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是動態(tài)變化的,對于生活德育的評價也不應該是靜止的、唯一的,而應該是多元的、過程性的,它具有開放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