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文主義歷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人文精神與歷史教育
1.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源于“人文”和“人文主義”。何謂“人文”,中西方都有對它的解釋。就中國而言,在《易•賁•巽》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頤解釋說:“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保ㄖ苷窀Γ骸吨芤鬃g注》,中華書局1991年出版,第80頁)由此可見,中國人對于“人文”的解釋是相對于“天文”而言,從而體現(xiàn)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西方而言,“人文”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臘,發(fā)展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其核心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為一種精神存在的價值。社會發(fā)展到今天,人文精神的主旨沒變。就我們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尤其是教育狀況而言,我認為周國平先生的闡釋對我們更具啟發(fā)意義,周國平先生說:“人文精神就是說一個人活著,他活得要有尊嚴,同時他要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靈魂。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用自己的靈魂去安排自己的人生?!保ㄖ車剑骸度宋木竦恼軐W思考》,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年出版,第47頁)從“尊嚴、自由、獨立”等方面理解人文精神,不僅是社會發(fā)展在思想上的深層內涵,也是人文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
2.歷史學科的本質是人文學科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的承載者是各門人文學科。所謂人文學科,是相對于自然學科而言的,其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這些學科設立的目的是通過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之間關系的探討,將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內化成一個人的人格、品質與修養(yǎng),從而達到發(fā)展人性、健全人格、完善素養(yǎng)的目的。歷史學科無論是從其淵源還是主旨功能來看都是典型的人文學科,其核心是文化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而不是一門實用性的應用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為歷史就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歷史,就是用人對人自身發(fā)展的認識去教育后人,其豐富的人文資源,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傳承文化上具有特殊的優(yōu)勢。所以,人文主義教育是歷史教育最本質的屬性,人格教育是歷史課程的最重要的目標。所有背離了這一屬性和目標的教育行為都不是真正的歷史教育。
二、歷史教育的現(xiàn)狀
1.歷史學科在學生中的窘境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的專家曾對北京市2000多位學生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了仔細的調查。其中學生對歷史課程有以下反映:在“最不愿學的課”的排序中,歷史課排第3位;在學生對15門中學課程喜歡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歷史課排第2位;歷史課被學生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趙亞夫教授曾進行過“關于學生和教師的歷史教育觀念”的調查,學生比較有代表性的幾個看法是:①歷史就是時間、地點、人名和事實的代名詞;②學習歷史要死記硬背,所以歷史課是一門令人生厭的課程;③歷史課上學習的東西往往不切實際,距離現(xiàn)實生活太遠,而且不能有自己的看法;④歷史就是教科書上寫的東西,既不是故事,也不是史實;⑤我們的歷史觀點經常是被強迫接受的。(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課程•教法•教材》2004年第3期)我也在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學學生中進行過類似的調查,結果大同小異。我們曾經認為最有意思、最吸引學生的歷史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低,這令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震驚,我們到了必須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2.歷史課堂的普遍教學模式與人文精神的背離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有兩種普遍的背離人文主義教育的功利教學的行為。一種是“唯知識論”,這種教學模式就教學內容而言,考試考什么我就教什么、練什么;就教學方法而言,歷史就是照本宣科、死記硬背;就評價方式而言,學生考高分就是歷史學得好。雖然在理論上我們都知道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是在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是在遮蔽歷史豐富的人文內涵,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很多歷史教師仍然奉行不逾。另一種則是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唯能力論”,這種模式是在新課程改革和相應的高考進行后,教師針對高考對“新材料”“新情境”的重視,片面崇尚對史料的概括、提煉、分析等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標準化、機械化和統(tǒng)一化,從而將豐富人文內涵的歷史教學轉變?yōu)榧兗夹g性純理性的歷史史料教學。就歷史教學的本質而言,這種教學模式的危害更甚于前一種,因為人文教育的價值就是在于對一味強調“技術理性”“唯智教育”等非人性化教育的否定,就是在于對情感、人格的陶冶,而“唯能力論”恰恰又將我們帶回了人文主義教育所要否定的那些東西。
三、在具體教學中加強人文主義教學的實踐
1.在學習目標設計上注意突出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設計學習目標的宗旨是讓學生通過教學發(fā)生變化并獲得進步。作為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學科,歷史要求學生的變化與進步是人格的健全與完善。因此,歷史學習目標的重心應該在塑造學生的人格、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上。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豐富的素材,如用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富有人文內涵和值得深刻反思的歷史事件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在歷史環(huán)境中理解歷史、與歷史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和碰撞,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在情感體驗內化的過程中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魅力、反思人性的弱點。隨著情感體驗的積累,人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增長。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采用人文的教學方法人文的教學知識與人文的教學方法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人文的教學方法的核心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個體的歷史感悟。歷史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主戰(zhàn)場,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必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還學生自主的學習空間,打造富有人文精神的課堂,這就需要從課堂氛圍的營造、教學手段的改變等多方面入手。
3.采用富有人文精神的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法和激勵學生的重要手段。但是應試教育下的評價機制就是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這種評價機制只關注學習的結果,忽視對學習過程的考查;只關注量化成績,忽視對其他素質的考查。所以我們必須建立體現(xiàn)人文精神的評價機制,以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否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作為根本。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一個個性各異的學生提供發(fā)展空間。綜上所述,歷史學作為典型的人文科學,其教學的核心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意志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在人格上的完善,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服務。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的核心目標就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包括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評價機制等方面)改變陳舊落后的理念和方法,發(fā)掘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并通過人文的教學手段使歷史學真正成為一門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益的課程。
作者:施海濤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