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作曲教學創(chuàng)新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對我國音樂學院作曲教學的現(xiàn)狀進行剖析,特別對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進行了分析,結合作者多年的調查研究和思考,對作曲教學如何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進行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看法。
作曲系是各音樂院校的重要系部之一,從某種程度上說,作曲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所學院的整體實力和水平。作曲教學又是作曲系的核心課程,是重中之重,是集音樂所有門類課程和知識之大成,也是最能體現(xiàn)技術理論、專業(yè)基礎和其他課程教學水平的一門合成課、目標課。因此,加快作曲專業(yè)教學改革的步伐,是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和戰(zhàn)略目標。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音樂學院的作曲課①主要沿用前蘇聯(lián)的方法和模式,即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基本上不再向學生提供其他理論和實踐的內容。這一模式在半個多世紀的專業(yè)作曲教學中沒有實質改變。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培養(yǎng)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曲家和音樂家。一對一的教學幾乎是傳統(tǒng)精英式教育體系中培養(yǎng)作曲家的一種主要的(或唯一的)方法和模式。評論這種教學模式,不能簡單地說是絕對的不好。但就目前狀況而言,它確實顯得太單一,不夠完善,缺乏與之相配套的課程體系。與培養(yǎng)其他表演和理論專業(yè)方面的人才相比,作曲人才的培養(yǎng)過程是個復雜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系統(tǒng)和綜合工程,有著很大的不同和特殊性。那么,結合實際情況吸收借鑒科學、先進的教學法,建立比較完善的教學體系是明智、務實和亟待實施之舉。筆者根據(jù)多年的國內外學習經(jīng)歷和工作經(jīng)驗,特別于近幾年所做大量考察后認為,作曲專業(yè)的教學模式應主要由以下四種形式和內容組成:①傳統(tǒng)的一對一教學;②專題討論課和學術報告會;③教學工作坊;④具有補充性的作曲教育環(huán)節(jié):作品匯報會/演奏會或音樂會。
這里既有以理論為主,偏重于口傳心授,屬于“紙上談兵”的形式和內容;也有側重實踐,著重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內容。具體分工和功能是:①和④兩種形式在作曲教學中早已存在,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據(jù)院校各自的習慣和方式繼續(xù)為之。關鍵是②和③兩種形式內容,專題討論課和教學工作坊如何運用,并加以認知和發(fā)揮應有作用。第②種形式由兩種內容和形式組成:專題討論課和學術報告會,即歐美大學里的Seminar(專題討論)和Sympoduim(學術報告會)。這種教學形式,對于我國的音樂學院來說較新,甚至非常陌生?!皩n}討論課”的授課形式和氣氛比較活躍、生動、自由,面向所有學生,歐美國家每周一次,因此是一種系列討論課。后者,“學術報告會”的形式比較正式和嚴謹,舉行的時間不固定、較靈活,可以每學期、每學年或幾個學期進行一次。通常由高年級學生、研究生或教師參與,是一種學術性、專業(yè)性較強的教學活動。對于我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本科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教學來說,專題討論課是首先值得提倡的內容和形式。專題討論課針對某些教學需要、比較重要的題目進行系列研討,如“現(xiàn)代音樂專題系列討論”“藝術歌曲專題系列討論”“弦樂四重奏的起源及其發(fā)展”等。常以分析為主,但因分析人和主講人主要由學生擔任,不等同于通常意義上的“作品分析”。同時,分析時涉及的范圍、層面和側重點不同,內容往往更加豐富、細致和“專業(yè)化”(例如:一次“討論課”可以就某作品的節(jié)奏或音色進行專門分析論述等)。系列討論課的周期長度可以是一個學期、一學年或更長,往往由教師酌情排定。上課形式也較靈活、隨意。一般老師先作一兩次引導式的講座,繼而由學生完成擬定的一系列專題討論(講座)課的準備和講解(通常借助于幻燈片形式)。討論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插話、發(fā)表自己觀點,參與討論。最后,老師做必要的點評或補充。
這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和鍛煉的機會。通過參與,學生可以鍛煉和加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獨立工作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改善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思維習慣,鍛煉膽量,勇于發(fā)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言,積極參與,敢于說出自己的觀點,特別是不同觀點。此外,授課形式中,師生間可以更進一步交流互動、互相補充。改善和加強學術氛圍、學習風氣,提高教學效率、效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專題討論課在音樂學院作曲教學中有必要成為一種重要形式。筆者從親身體會和觀察了解中發(fā)現(xiàn):通過上述方式,學生學到了一對一小課上根本無法學到的知識面和技能。另外,歐美學生在動手能力、研習獨立性、知識結構和知識面等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這門課程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當然,先進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學手段以及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個好處是,一名學生所做過的“專題”內容,基本上終生不忘,特別是經(jīng)歷的整個研習過程,對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是寶貴財富。筆者至今仍深刻地記憶當時在德國音樂學院上課時學到的知識內容,特別是自己親自做的“專題”。在西方國家,專題討論課在教育界和學術界有著悠久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德國作曲教授與院方簽訂勞動合約時,合同上除了規(guī)定作曲課以外,還約定必需開設“專題討論課”。那么,對于音樂學院作曲教學來說,同樣可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作為呼應和補充,學術報告會也是不可忽視的形式。特別對于高年級學生(包括研究生),這是個提高和充實的有利時機。由于形式內容具有較高學術水準,因此,是“專題討論課”在更高層次上的延伸。作用和意義就是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理論水平和研習能力,提升學術層次。如果這一形式作為作曲教學的內容確定下來,學生(包括教師)按照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參與學術報告會,無疑使理論水平和學術能力得到加固和強化。此外,這種做法必然觸動教師業(yè)務狀態(tài)的和專業(yè)能力。這些做法如能以教學大綱和教師工作任務等法規(guī)條例加以規(guī)定,那么,產(chǎn)生的效應無疑非??捎^。長此以往,不但積淀下堅實的學術底蘊,還提高和帶動創(chuàng)作、科研和教學水平。形成以研促教,以研促創(chuàng),教學帶動創(chuàng)研,再以創(chuàng)研促進教學的局面。
第③種形式“教學工作坊”(Workshop),是西方音樂教育中(所有專業(yè))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類似理工科大學中的實驗室,這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西方,這種方式相當普遍,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時間地點自由靈活。就作曲專業(yè)的教學工作坊而言,常常是跨學科、跨地域的學習交流。內容由兩部分組成:1)純粹研究寫作技術為主(往往由教師或作曲家指導);2)側重對某一種或幾種樂器的了解、研究以及它們具體應用的可能性和效果(通常與演奏家合作)。前者的內容,純粹以寫作技術為主線,如專門研究一些確定的鋼琴作品、藝術歌曲和室內樂中的具體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寫作技術和手法。與專題討論課不同,學生常根據(jù)需要進行一些適當必要的練習,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技法的理解和印象。后者以某種單一或組合樂器為對象,如長號、打擊樂、聲樂、雙簧管與電子音樂、弦樂四重奏等形式,對性能和演奏法、發(fā)聲原理以及各種非常規(guī)可能性進行研究,特別是對現(xiàn)代音樂中的運用進行感知、體驗和研究?!敖虒W工作坊”中,主講教師的職責非同小可。這一形式主要對寫作的“工藝流程”做比較詳細的解剖、講解和進行體驗。常以一部或幾部作品為范例,現(xiàn)場講解、當場試驗、即時比較和及時演示/奏;或對某一件(或幾件)樂器的性能、特性和可能性等,進行試驗和研究(常常是與演奏家進行合作),涉及更多的是與寫作有關的細節(jié)問題。因此,需要教師要有較全面的理論知識和較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特別是現(xiàn)代音樂寫作或演奏經(jīng)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jù)興趣、能力對所學內容進行小規(guī)模或局部試驗(寫作),完成有針對性的作品,并當場演奏或剖析;或純粹針對某些樂器進行了解和學習。最后由作曲教師或與演奏/歌唱家共同歸納總結。20世紀90年代中期,筆者跟隨德國斯圖加特音樂學院著名作曲家拉赫恩曼教授(Prof.H.Lachenmann)學習,他曾帶領我們去附近一個打擊樂器工廠現(xiàn)場教學,大家收獲甚大,至今使人記憶猶新、受益無窮。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接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觸到很多平時課堂上和課本中見不到的東西,甚至根本想象不到和感知不到的東西?!敖虒W工作坊”比通常意義上的“作品分析”更具體、更深入細致、更接近實際,學生可將知識比較準確、恰當?shù)剡\用到創(chuàng)作中,進而將不切實際地寫法、用法等錯誤盡量避免,由此積累和掌握經(jīng)驗和知識。
專題討論課和教學工作坊,既是一對互為補充的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單一的作曲課教學形式(一對一)的有利補充和多層次、立體地延續(xù)。前者偏重理論,后者則重實踐。“作品演奏會”是在另一個方面和層次對作曲課的有益完善。這樣,作曲教學就有三個不同的層次:教師與學生單獨的一對一形式(理論);教師面對眾多學生(或學生面對群體)的形式(另外一個層面的理論和實踐);教師和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和作品(檢驗理論和實踐)。以上教學過程和形式,也可以理解為對學生作曲思維過程或“寫作過程”(工藝流程)中不同側面,即:背景—中景—前景,各個階段和不同方面的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教育產(chǎn)生的內心感受,通過某種方式表達產(chǎn)生的構思或想法,可以稱之為背景;運用某些理念、技術手段和經(jīng)驗將內心構思呈現(xiàn)在譜面,可以稱之為中景;通過媒本論文由整理提供介呈現(xiàn)給聽眾所體現(xiàn)的具體作品,可以稱之為前景。所有教學步驟和內容,實際上都是圍繞這三個層次進行。如何有效地將三個層次進行銜接并取得較好的“前景”,是作曲教學的期望和目的。超級秘書網(wǎng)
此外,帶有實踐性質的“學生作品演奏會”可為補充。各司其責,各盡其能,互相配合,互相補充,共同組成多元化、立體化的作曲教學體系。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實施前三個教學內容應該沒有什么困難。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對于一些院校來說較難。由于擴招,各院校學生數(shù)量急劇膨脹,使教學內容名存實亡或流于形式,質量大大縮水。特別是“學生作品演奏會或音樂會”,由于人數(shù)眾多,加上演奏成本的增加等,變得愈來愈難。除個別院校以外,多數(shù)院校舉辦演奏會越來越少。即使辦了,參加人數(shù)也寥寥無幾,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實踐機會。這一環(huán)節(jié)亦變得愈來愈“精英化”。因此,我們必須在新情況下找出一條可行之路。當今教學環(huán)境和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關鍵的問題還是“軟件”人。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內容的實施,需要專業(yè)教師具有過硬的業(yè)務素質、高尚的職業(yè)道德和敬業(yè)精神。從目前狀況來看,要使作曲教學的內容和形式真正得以完善和體系化、科學化還需要一定時間消化、吸收和磨合。及時了解國內國際的業(yè)界情況,關注新動態(tài)、新信息。同時對現(xiàn)有教師、特別青年教師進行培訓,不斷提高其業(yè)務水平。
縱觀西方發(fā)達國家(特別是音樂教育發(fā)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以及根據(jù)筆者考察調研后的結論,上述作曲教學模式和方法是一條培養(yǎng)人才的有效途徑,具有較好的借鑒價值。一個院?;蛘咭粋€國家的教育,不能僅僅依靠幾個知名教授提升和帶動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關鍵是要建立一個科學規(guī)范的教學體系。教育是一門科學,必須在一個體系框架下以嚴肅、認真和科學態(tài)度去對待,否則付出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就難有好的效果和回報。
參考文獻
M.Spahlinger1992:MusikundUnterricht,ZeitschriftfuerMusikpaedagog-ik,VolⅢ,ErhardFriedrichVerlag中央音樂學院作
曲系專業(yè)建設有關情況介紹(內部資料,2006年)UlrichDibelius2007:BoteauseineranderenWelt,NEUEZEITSCHIRHT
FUERMUSIK,VolⅥ,Schott’sSoehne.中國音樂學院作曲系新編教學大綱(內部資料,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