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病人參與型護理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不同時期的護理學,受不同醫(yī)學模式的影響,而對護理學發(fā)展影響較深遠的是“生物醫(y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生物醫(yī)學模式之所以對19世紀以來的護理學發(fā)展影響深遠,根本原因是其方法論即臨床護理學(基礎護理、??谱o理)的突出成就。盡管生物、心理、社會這一新的醫(yī)學模式早已提出,但至今尚未在護理領域深入普及。這除了有生物醫(yī)學模式定勢較大和人們思維貫性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現在的護理模式自身的方法論問題還未完全確立。整體護理觀的引進,將會起到促進作用。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在肯定生物因素作用的同時,強調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歸根到底要靠自我調節(jié)和培養(yǎng)。所以,要實現護理模式的根本轉變,必須強調發(fā)揮病人主觀能動性。要求護理人員注重把護理科學技術同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在護理中病人應與護士共同處于主動地位,而不是聽命者。建立病人參與型護理模式即護理模式從原來的主動(護士)—被動(病人)型向指導(護士)—合作型(護患)和共同參與型轉化。護患關系也將從過去被動的服從型護患關系轉變成為共同參與的合作關系,將病人參與為中心的思想融進護士的護理程序、操作程序及健康教育程序中,使病人及其家屬主動參與健康決策和促進自我護理。
2病人參與型護理模式的理論根據
多年來我們實行的是傳統(tǒng)的“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不主張病人參與護理決策和自我護理,因此,助長了病人對醫(yī)護工作的依賴性,護士只是按醫(yī)囑辦事,沒有為病人提供參與決策的機會,也很少提供健康教育服務。病人和家屬習慣于單純被動地接受護理服務,而不是主動參與健康決策和促進自我護理。這不利于病人健康狀態(tài)的恢復,不利于病人盡快地恢復自理能力,盡快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使護理質量只能在低層次徘徊。美國護理學專家Orem認為,個人應對與其健康有關的自我護理負責。必要的護理介入,只是為了幫助人們提高自我護理的能力。并強調護士的責任是幫助而不是替代。[3]根據Orem的理論,病人參與護理模式的護理原則是:護士要以病人為中心,尊重其參與決策的能力,協助病人創(chuàng)造疾病狀態(tài)下新的自我護理技巧,修正自我形象概念,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克服疾病的影響,努力提高其行為能力。
根據心理學理論,人們參與的行為往往是他們自我概念的支柱,由于疾病帶來的身體不適感導致自理能力下降,心理上的挫折感十分強烈從而加重了其思想負擔,必然會使心理狀態(tài)失衡。讓病人參與自理的目的就是通過病人的參與,使其心理過程不斷完善,從而盡快達到身心相適應的狀態(tài)。人只有不斷地通過參與決策和自理,才能保持自己的自尊心不致受損,才能有正常的心理活動,才能促進病人的心理康復。病人參與型護理模式是通過調動病人自身的積極性,使其參與到自己的健康決策和自我護理中來。這樣護士可以通過病人的參與程度,更好地了解其機體狀況和心理活動,為我們制訂正確、合理的護理方案提供資料。病人的參與行為可以對我們的護理方案及時進行反饋,幫助我們及時糾正護理計劃中的失誤和不足,使之更加適合于病人的心理、生理狀態(tài),從而促進早日康復。
3病人參與型護理模式的實踐探討
激發(fā)病人的參與愿望,滿足病人參與需求,提高病人的參與能力,是護理工作者的責任,也是護理工作提高內在質量的關鍵。我們強調病人的自我參與,是指其在生理、心理方面出現障礙和功能受到損傷而不能自護的特殊情況下所進行的自己主動參與及配合他人援助的護理活動。只要病人病情允許,我們從病人一入院就積極為其提供信息,引導病人參與。從調查中發(fā)現:[4]有部分病人沒有參與愿望,究其原因,主要是對醫(yī)院情況不熟悉,對自己的疾病不了解,為此,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3.1為病人提供從入院到出院全過程的程序性信息,使病人了解不同階段醫(yī)療、護理活動的意義,取得配合并積極參與。比如:對外科病人要提供從入院(介紹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術前準備階段(各種術前檢查)→術前1天→術后麻醉恢復期→康復期→出院前→出院后復查等各階段的信息等。我們體會,若是將病人住院過程中的每一護理步驟、護理目標及計劃向病人解釋并進行具體指導,病人的參與程度會大大增加。
3.2為病人提供工作人員服務質量的信息,增強病人安全感及參與的信心。病人入院后,責任護士第一次接觸病人,首先做自我介紹,讓病人知道責任護士是他信賴的人,是病人利益的代言人;向病人介紹他的醫(yī)生,使病人相信,醫(yī)生會全心全意治療他的病;向其介紹同病室的病人,囑其有事可互相關照并互相學習,這樣就會增強病人的歸屬感、安全感和參與的信心。
3.3請積極參與護理決策及自護活動的康復期病人傳授體會,為病人提供各種感覺方面的信息。如:術中的感覺、術后新的自理方式的體驗、早期下床活動的經驗等。這種病友之間的直接交談并進行雙向信息交流,將會啟發(fā)病人的參與意識及參與行為。
3.4為病人提供各種知識信息,提高病人的參與能力。根據調查,[4]病人實際參與的程度大大低于其參與的需求,這種落差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挑戰(zhàn),我們只有實實在在地搞好健康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提高病人的參與能力。按照健康教育理論,知識是促成行為形成或改變的必要條件。隨著知識的增長,理解的加深,需求愿望的增大,將逐步地影響病人的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的改變,最終導致行為的改變。因此,要提高病人的參與能力,首先要對病人實施健康教育,為病人提供相關的知識信息。整個教育過程對減輕病人憂慮,并獲取在治療、護理中的正確參與起到巨大作用。
3.5護患雙方信息交流促進了雙方合作及病人的參與。就病人而言,在參與健康決策和自理中接受護理人員的教育指導與鼓勵的作用,學到許多知識和技能,能夠比較準確、及時地把自己健康狀況反饋給護理人員,為共同制訂護理計劃和健康教育計劃提供了依據,有力地促進了病人的參與及護患雙方的合作。
4確定病人參與范圍,使病人參與活動落到實處由于多年來我們實行的是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沒有提倡病人及其家屬參與護理決策及自理。要實現這種護理模式的轉變,在護理人員實現思想觀念轉變的同時,從護理管理上,我們進行了實踐研究,初步確立了以下6項病人參與范圍,為護理人員在指導病人參與護理決策及自理時提供導向。
4.1參與對本人自理能力及對疾病認知水平的評估,主動提供需求信息。
4.2參與制訂護理計劃、護理目標及健康教育計劃、健康教育目標。
4.3參與力所能及的自理。
4.4參與健康教育,改變自己不利于健康的行為,并主動了解自己疾病的治療與護理。
4.5參與“配合行為”指導練習,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配合行為是指當病人機體功能受損而不能自護的情況下所進行的配合他人援助的護理活動。如外科病人術前練習床上排尿、咳嗽排痰、床上洗漱、深呼吸、松弛訓練、術前、術后飲食配合、不良習慣糾正、術后體位配合、各種引流管配合、翻身、床上肢體活動、早期下床活動、早期功能鍛煉等。
4.6參與評價護理效果及健康教育效果。
以上6項初步確立的病人參與范圍,還有待今后在工作實踐中進一步檢驗及完善,以不斷充實及擴大病人的參與范圍,提高病人的參與程度,使病人確實成為掌握自己健康命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