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任務型教學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注重語言形成的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文分析了任務的定義,闡述了任務型教學法的概念及任務型教學法在課堂中的實施。
關鍵詞: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
摘要:任務型教學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的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具有重大影響意義的語言教學模式。本文闡述了任務型教學的內涵,步驟和特點。注重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他們的學習感受。切實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英語的語言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任務設計;英語教學;開拓創(chuàng)新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內涵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
任務型教學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經過大量研究和實踐提出的一個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教學模式,是近20年來交際教學思想的一種新的發(fā)展形態(tài),它能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簡單地說,任務型教學就是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完成學習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并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語言能力。概括成一句話:“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
二、任務型教學的步驟
(一)前任務。
前任務就是指教師提出任務,教師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要有明確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提供給學生明確、真實的語言信息、語言情景和語言形式,要符合語言實際功能和語言規(guī)律,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景中體會和學習語言,從而掌握語言的運用。
3.任務要分層設置,因人而異,充分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做到心中有數(shù),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做到有階梯性,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前后相連,層層深入。
4.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它學科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
5.活動不應該僅限于課堂教學,而要延伸到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總之,“任務”應該具有這些特點:即有意義,可完成,有差距,有運用性,有真實性。
(二)中任務。
這是一個教師指導、幫助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比較豐富,充當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還要充當學生的“活字典”、“資料庫”,是媒介,是橋梁,是學生的活動中的伙伴。在“學生發(fā)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就應是綜合的。作為課堂學習指導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在探究性課堂上的合作者,教師應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讓其獲得情感體驗,知識積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內在需求,重視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幾個問題:
1.有競爭才會有刺激。(Tension and challenge games )
競爭類的游戲活動會增加活動的緊張性和挑戰(zhàn)性,競爭離不開規(guī)則,設置合理的規(guī)則會增加參與活動的樂趣,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角色,在師生之間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要尊重、寬容、愛護學生,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huán)境中是寬松的,師生是平等的,交流是愉悅的,要給他們樹立一個個榮譽,讓學生維護現(xiàn)有的榮譽,為追求更高的榮譽而自強不息。
2.教學過程充滿情趣。
如果課堂活動具有娛樂性,則更容易充滿樂趣,從而激發(fā)參與活動的動機,教師充分把握教材,創(chuàng)設密切聯(lián)系學生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的語言情景,使學生感到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教師要注意語言的幽默性,動作的藝術性,可以穿插一些歌曲、電影剪輯、圖片資料等,以增加活動的吸引力。
3.教學模式的轉變。
“任務型”教學模式必須從教師本位向學生本位轉變,從獨白式教學向對話式教學轉變,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從傳遞接受式教學向以引導式探究為主要特征的多樣化教學轉變。通過教師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具體目標和要求是什么,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實現(xiàn)發(fā)現(xiàn)式學習。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時,可以這樣設計任務:
(1)小組活動。以坐在一起的每四位同學為一小組,學生相互之間詢問家人的職業(yè)及其工作地點,以及家人喜歡這些職業(yè)的理由。
(2)全班活動。各組選一名代表,介紹本組及家人的職業(yè)和工作場所。For example , Student A’s father is a worker . He works in a factory . But he wants to be a policeman . Because he thinks it’s an exciting job . Student B’s sister is a/an …etc .
(3)統(tǒng)計班內學生家人所從事的工作種類,討論學生們長大以后想從事什么種類的職業(yè)以及通過什么樣的努力來實現(xiàn)自己理想,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相互配合,互相幫助,交往能力、表達能力、責任意識、領導才能等都會得到培養(yǎng)。
(三)后任務。
“后任務”是進一步分析、歸納、總結所完成的任務,既是學習者對學習的反思,也是教學者對教學的反思。缺少任務后的反思,往往會使任務流于形式,這是一個教師接受學生匯報結果或進行總結、評價的過程。每一堂課后,教師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任務中有哪些做得比較成功?哪些還有待于改進?在完成任務過程中,有哪些使用不當?shù)恼Z言形式?任務設計是否達到預期效果?任務難度是否適宜?這些問題都應該進行反思,這樣才有助于下一次任務的設計和執(zhí)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任務型教學的優(yōu)點
1.任務型教學目標明確,內容真實,可以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由以往的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
2.任務型教學采取小組合作方式,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啟發(fā)和借鑒,吸取群體智慧,開拓學習思路,形成新的認識。
3.任務型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都有成功的體驗,增強自信心,從而轉化為學生的后繼動力。
總之,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初中語言教學的有效途徑,它給初中英語課程帶來了更多的活力,也對教師的素質、專業(yè)水平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踐有不斷探索,不斷反思,更新教育觀念,使任務型教學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上發(fā)揮最大作用。
參考文獻:
[1]英語,(新目標八年級下冊實驗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一、確立閱讀目標,開展任務型閱讀教學
開展任務型閱讀教學,首先應該讓學生在理解閱讀材料的基礎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要突出閱讀材料的重點與難點,作為閱讀材料的突破口,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材料的理解;最后,理解材料中的重點與難點,把握材料的整體思路,對材料的布局形成整體的認識,弄清作者要表達的思想。當然,這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做好準備,選好閱讀材料并深入地分析材料。在閱讀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活動。教師不妨從這樣幾方面來進行:①找出閱讀材料中的重點與難點,讓學生圍繞重點與難點開展探究,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②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難易適中的問題,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表達能力;③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學會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通過訓練,使學生能具有根據(jù)不同材料采取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確定任務型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學習語言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認知能力,能通過對材料的閱讀去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所以應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提出自己的質疑、表明自己的見解,不能僅局限于把任務完成即可,還應該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
二、設計閱讀前任務,順利進入閱讀中
教師在閱讀前就設計好閱讀的任務,引發(fā)學生對閱讀材料產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明確閱讀的具體內容以及需解決什么問題。教師要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安排這樣的活動:①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出示閱讀的材料。教師通過設計好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到閱讀狀態(tài)中,為有效的閱讀活動作鋪墊。②做好閱讀前的詞匯教學工作,因為閱讀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單詞的基礎之上。③由教師提出閱讀中要解決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就能迅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中。例如:在教學8A Unit 4 Topic1 Section D Animals in danger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一個片段,要求學生找出畫面中出現(xiàn)的動物,然后出示片段中出現(xiàn)的新單詞,如“blue whales, fur, bone”等,當學生看到動物被宰殺的畫面后,教師提出問題“What do humans kill the animals for?”讓他們思考,然后再播放森林被砍伐、河水被污染、空氣被污染的畫面。通過這段視頻學生基本能猜測出單詞的意思,然后結合生活經驗能回答“What do humans kill the animals for?”這樣的問題了。
三、設計閱讀中任務,共同合作探究問題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完成閱讀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初讀、略讀、精讀,并從中篩選有效信息,要在讀的基礎上把握文本的主旨,同時還要能提取閱讀材料中出現(xiàn)的語法知識。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幫助學生利用關鍵詞來抓住材料中的每個段落進行閱讀。在初讀或略讀的基礎上開展精讀,精讀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開展交流討論活動。在討論中突出涉及到的語法知識,并有重點地進行釋疑。例如:在教學9A Unit 6 Topic 1 Section B 時,先對文本進行初讀,在此過程中鞏固所學的新單詞。然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師要求學生在黑板上把Birthday dates與Star signs連線。在略讀過程中要求每個小組找出名詞、動詞與形容詞,如形容詞“handsome and brave, dangerous, powerful”;在精讀過程中解決像“Why does Maria look tired today?”“ When was she born?”“ What are her characteristics?”這樣的問題。最后,開展在小組成員中介紹星座的活動來作為拓展,從而順利地完成了閱讀任務。任務是閱讀活動的核心,在這個階段要讓學生多讀材料,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最終解決問題。
四、設計閱讀后任務,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語言教學;深層學習
達爾文認為一切知識中最有價值的是關于方法的知識。Marton和Saljo(1976)曾指出,當學習者面對學習任務時都會采用深層(尋求意義和理解)或表層(工具性和重復性)的學習方法,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也可分為深層理解和表層理解。只有以理解思想、探尋意義和實際應用為目的的學習才能達到深層學習的效果,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Biggs,1999)。
外語教學中的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earning,簡稱TBL)是基于完成交際任務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通過任務教學法的實施,從而實現(xiàn)學生深層學習是外語教學改革的一種積極嘗試。本文通過對外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特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及其真實性特點的分析,研究其對培養(yǎng)學生深層學習意識和學習方法的促進作用。
一、深層學習(deep learning)和表層學習(surface learning)
學習方法的系統(tǒng)研究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由Marton & Saljo(1976)首先提出,并在歐洲開始興起。所謂“現(xiàn)象描述分析學”認為:學習的過程與學習者本人是不可分離的,當學生面對學習任務時,他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到他在學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學習策略,進而決定他所能得到的學習效果的質量。因此,學習方式應該是學生的“身”和“心”一致的整體,是學生學習動機和策略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學習方法的改善涉及學習動機、加工深度、學習策略三個方面。從學習動機角度改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要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加工深度方面改善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把學習從簡單的記憶層面,向理解、應用、創(chuàng)新層面逐步推進。
Biggs(1999)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關于學習方式所發(fā)展的理念是: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方式。學習者采用表層式學習方式時,其學習由外部動機產生,為應付老師而學習,主要采用機械學習策略,用盡可能少的時間和精力去重復學習可能要考的內容和要點,是一種量的學習概念,缺乏元學習。而采用深層式學習方式的學習者,學習由內在動機或好奇心產生,為滿足興趣、探究意義而自發(fā)、主動學習,主要采用建構主義的編碼和有意義學習策略,能持之以恒地進行廣泛學習,是一種質的學習概念,其學習結果是深入地研究所學內容的含義,探求各相關內容之間的關系,并逐步掌握學習與探究的方法。
二、任務型教學法與深層學習
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組織教學,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的方式學習,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和活動中學生關注的是運用他們的語言知識去表達意義而不是流于語言知識本身。
Peter(1998)描述了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具有的五個特點:1.任務要有意義;2.任務中要有問題需要通過語言交際來解決;3.任務與真實世界的活動有類似之處;4.首先要完成任務;5.根據(jù)結果評估任務?,F(xiàn)代外語教學中,任務尤其是交際任務的應用是語言課堂學習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ica,1993),其任務的真實性、過程的完整性及其對學生自信心的支持,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深層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一)任務型教學法課堂組織的完整性
課堂教學組織是學習過程的核心,教師通過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學習者完成、創(chuàng)造、產生新的想法、進行判斷和解決問題。根據(jù)Biggs(1999)學習過程中的一致性,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方法決定預期效果的獲得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這三者涵蓋了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課堂氣氛、評價等。學習過程中各個要素彼此要相互支撐,只有保持要素之間的完整性和協(xié)同性,也就是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存在矛盾,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深層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目的性。Biggs(2003)將學習認知分為記憶、句子理解、描述等表層階段和聯(lián)系、假設、運用、反思等深層階段,整個學習活動只有達到應用階段時,才能取得深層學習的效果。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將任務型課堂教學分為三個步驟:1.前任務,教師通常向學生介紹需要學生完成的“任務”(目的、完成任務的程序、時間等);2.任務循環(huán)流程:任務――計劃――報告,教師完成課堂教學組織,學生計劃、實施、完成任務;向老師和同學匯報任務的完成情況,展示任務成果。3.語言聚焦和反饋,教師和學生都參與對活動的評價。其中前任務在整個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一樣,任務教學首先具有目的性,亦即目標語運用于真實環(huán)境中真實生活的目的,教師對任務的每一環(huán)節(jié)都要做詳細的介紹和要求,使學生明確做什么、怎樣做。前任務還應在教學評價方面給出非常詳盡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目標、有措施、有標準、有保障,才能增強學生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任務型教學的完整過程實現(xiàn)了知識的往復循環(huán),包含深層學習所要求的各個層次的學習階段。
(二)任務型教學法的情感因素
認知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主體對客體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主體對客體的一種普遍的反映形式。學習者對所學知識存在情感認同,學習吸收效率同情感認同呈正相關,對知識的情感認同越高,就越容易被學習者內化,反之則容易被遺忘(范誼,芮渝萍,1998)。學習中的情感包括學習者個人因素以及學習者之間和學習者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因素,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而發(fā)生改變,如由消極變?yōu)榉e極,由被動變?yōu)橹鲃拥取H绻麑W習主體對語言學習失去情感,其識別、思維、理解甚至記憶等認知機能將會受到壓抑。Biggs(1999)從學生和教學環(huán)境兩個方面分析了深層學習:從學生方面講具有把某一任務有意義地完成的意圖,這種意圖產生于內在的好奇心或者做好某件事的決心;從教學環(huán)境方面講采用鼓勵積極學習氛圍的教學和評價方式,允許學生犯錯誤并從錯誤中學習,強調學習的深度而不是學習的廣度,采用支持課程的清晰目的和目標的教學和評價方式。在鼓勵深層學習法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采用滿足自己好奇心的學習策略,從而對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興趣并希望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樂趣。因此,調動學生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建立學生自信心,鼓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學習策略,是深層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教學法倡導以人為本,強調從學習者出發(fā),以學生為中心,其人本主義的教育理念認為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和需求,主張對人的認知和情感的全面教育(龔亞夫,2003);將學生的情感、道德、精神和智慧共同介入教學過程,視學生為復雜的、多面的人,把學生的積極生活、豐富背景和多元智能等因素整合到教學中,努力消除學生學習上的障礙,讓學習作為一種強大的力量而持續(xù)。
在任務教學法中情感因素主要有,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時,教師作為組織者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的幫助,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擁有充足的準備時間和對材料內容及難度的選擇權,擁有較多的深入學習科目的機會。合作式的學習小組能夠營造良好氛圍,為他們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使他們相互溝通、知識共享、信息交流、共同思考、能力互補、積極討論,放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協(xié)商合作完成任務,讓學生建立語言平等意識和性格平等意識,為移情創(chuàng)造條件。任務型教學法采用發(fā)展性評價方式,不僅僅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評價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方式,更傾向于關注學生,教師在課程發(fā)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與調控功能,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能增強自信心和學習動機的氛圍,有利于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克服其與抑制相關的防范心態(tài)(如沉默),從而引導他們形成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強了語言輸出自信心。
(三)任務型教學法任務的真實性
采用深層學習方法的學習者以理解思想和探尋意義為目的,把學習任務和自己的經歷和真實世界聯(lián)系起來,辨別事實和觀點,找出規(guī)律以及潛在的原理;把所學知識和不同課程的內容聯(lián)系起來,關注事實和論據(jù)的意義、潛在的道理和知識間的相互關系。據(jù)研究,通過在真實環(huán)境中做事,學習者可以獲得所學知識的80%。
任務型教學法主張在教師教學設計過程中關注學習者在真實生活中的社會交際需要,以學生為中心,以實際應用為目的,致力于創(chuàng)造真實化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和社會化的課堂(夏紀梅,2003);將課堂設計成各種真實或接近于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努力為學習者提供課堂交際機會,讓學習者在“干”中學,“用”中學,在實踐中感知、認識、應用目的語,強化語言的活學活用。因此在任務型教學中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語言,而且是在最真實地交流思想、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達到培養(yǎng)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法主張所使用的輸入材料應來源于真實生活、意義完整。學習只有和生活相關,學生才能對所學內容產生意識,也才能理解所學知識。學生在盡可能多地接觸和加工真實的語言信息和運用語言形式履行任務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對語言得體性的理解,才能使得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和技能在實際生活中同樣能得到有效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Biggs,J.(1999).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SHR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2] Biggs,J.(2003)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New Trends and Innovations.University of Aveiro,13-17 April,2003.
[3] Marton,F(xiàn).;Saljo,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I.Outcome and proces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Vol 46(1),F(xiàn)eb 1976,4-11.
[4] Peter,Skehan(1998).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Pica,Terasa,1993.Ruth Kanagy and Joseph Falodum.“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on Task”[A].In G.Crookes and S.Gass(eds),Task and Language Learning[C].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6] 范誼,芮渝萍.“面向21世紀外語教學論:進路與出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32.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學生中心;小學英語教學;教學設計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獲取溝通的技能,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和課堂上的教學組織息息相關,因為課堂教學活動是事先計劃、目標明確、組織良好、充滿積極的互動。在過去,教學的重點集中在教師的講授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況,教師的教學為單純的知識服務,為教科書和考試服務,過于注重語言點的講解,而忽視了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現(xiàn)代的教學理論提到:在教學中,學生應該是主體,教師的任務是引領。因此在現(xiàn)代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不應該限于教師講解,學生被動地跟隨,更不能只限于詞匯、語法和句式的講解。教師應該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英語教學應該注重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和指引學生享受教學過程,從而快樂地學習,并提高自身的語言學習能力。在教學改革的浪潮中,我們應該把主動權還給學生,給予學生更多主動學習的機會。全國的英語教學大綱第一次明確要求:“英語教學要貫徹任務型教學模式?!币虼?,任務型教學是順應這一教育趨勢最合適的教學方式。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法的基礎是“輸入和互動假設理論”。語言學家克拉什明確區(qū)分了在語言教學中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這兩個概念。學習目的明確,是通過教學來學習語言的過程。而習得是潛意識的,是通過交流來完成語言學習的。他強調只有通過運用一門語言進行交流,才能掌握這門語言,而不是通過訓練該語言技能和僅僅學習其中的語言點。他認為,學生僅能通過自然的語言習得來掌握這門語言,需要足夠的多方位的語言輸入,輸入必須有趣,和交流有關聯(lián)。
Long也同意克拉什的理論,但是他指出,語言的習得可以通過對話的互動來進行,他更注重如何讓學習者理解語言的輸入。朗文認為,習得不僅是“故意的互動”,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簡單的語言點,而是多方位的語言輸入和輸出。因此在語言學習課堂上,學生必須有意識地互動,也就是設計任務來互動。
許多語言學家從不同角度對任務型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們認為語言輸出不能確保學習者習得語言,語言的習得最主要的步驟來自互動、意義協(xié)商和語言的輸出。這些任務學習者可以通過任務實施來實現(xiàn),然后獲得語言的習得。
第一個將任務型教學法寫入教學大綱并進行操作的Prabhu,他曾經說過,當學習者的思想只關注任務時,可能比他們只關注他們正在使用的語言學得更有效。
Willis給出了如何使用任務型學習法的原則,她要求學習者“用幾種交際目的”及“為了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而審閱文本的意義”去完成任務,任務要求學生參與讀、聽或復習等教學環(huán)節(jié)。
二、任務的定義
任務型學習理論是交際法在最近20年的發(fā)展趨勢,它使課堂
教學從語言應用向語言實踐模式轉變。下面是任務的不同定義:
任務是一種活動或者行動,它通過練習和理解語言來執(zhí)行。
任務通常要求教師明確怎樣才能算是成功地完成任務。(Nunan
1988)
任務是自由地或者有一定程度限制地為自己或者為別人做的事情,例如,給籬笆油漆,為小孩穿衣服、填表、買鞋子等,任務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許多事情。
通過目標明確的任務,完成一項交流的任務,達到最終的目的,創(chuàng)造出能為別人欣賞的最終成果。例如,列出事情的原因、物體的特征,在特定情況下需要完成的事情清單,或比較兩幅圖畫或文段來找出不同之處,解決問題或設計出一本小冊子。(Jane
Willis 1998)
任務型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利用手頭的資源,包括利用語言的形式、功能和技能完成一些任務,任務的設計和學習者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三、任務型教學的特點、優(yōu)勢和弊端
任務型教學的特點是內容的安排更為靈活,任務的安排是漸進的。設計任務是教學大綱設計的開端,它需要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學習經歷和評價進行評估。任務型教學的教學大綱最重要的要素是為教學材料的選擇、優(yōu)化和排序制定標準。下面介紹任務型教學的特點、優(yōu)勢和弊端。
1.特點
任務型教學強調通過互動來學會溝通,把真實的語言材料帶入學習場景中。它注重語言本身和語言學習過程,認為學習者的個人經歷是課堂學習的重要因素,它也盡力把語言的學習和真實的語言交流活動結合在一起。任務的設計目的是學習者能運用語言來輸出,來交流。(Willis 1996)
2.優(yōu)勢
語言的習得規(guī)律表明,如果只是去死記硬背語法和語言點,不可能熟練和正確地運用語言。詳盡的語言點學習和語言交流的結合可以比單純的語法學習更能提高學習者的能力,參與和實際生活相關的語言交流活動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習者的水平。基于交流的課堂教學和清晰的語法解釋融合在一起,會比單純的語法講解或者忽視語法教學有效得多。當語言學習者想方設法地運用所學的知識來交流時,他們會很容易通過語言交流活動來理解、吸收和消化它們。而當學生全力以赴地參與任務時,他們的語言習得能力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展。
3.弊端
有人提出,任務型教學對初學者并不合適。還有人提出,在任務型教學中,學生只能接觸特定語言學習形式,而忽略了其他的形式(例如,討論和辯論等形式)。
四、任務型教學在小學課堂中的應用
在語言教學時,我把任務型教學的特點、結構和英語教學中的實際情景綜合起來,設計了一些教學活動,并對此做了記錄。
1.任務型教學的結構
任務型教學是一種不斷發(fā)展中的語言學習策略,它以學生為主體,吸收了幾種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精髓,增添了任務的設計,從而使語言的學習變得更深入、更國際化。Nunan指出任務型教學包括五部分:教學目標、教學輸入、活動設計、教師或學生的角色和情景的設定,任務不是這五方面的總和,而是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完成任務。Jane Willis也提出,任務包括三部分:任務前、任務環(huán)和任務后。這三個部分得到很好的設計,從而創(chuàng)造了四個語言習得的良好條件,為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學習機會。
2.教學中的一些構思
當我們設計一些教學任務時,教師的角色是設計者、研究者、組織者、監(jiān)督者和引導者,我們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和基于任務的原則,也應該堅守以交流為主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練習目標語言的機會,盡量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語言。
3.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任務型教學的目標是把語言學習的四個技巧融合起來,先讓學生熟練地練習語言,從而做到熟練、正確地掌握語言。任務型教學通??梢苑譃槿齻€步驟來進行:
(1)任務前(pre-task)
教師設置情景,介紹話題,引入任務,并向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必需的語言支持,介紹有用的詞匯和短語,幫助學生理解任務指令并準備執(zhí)行任務。
(2)任務環(huán)(task-cycle)
①任務(學生兩人或小組活動)
②計劃(學生準備向全班作匯報)
③匯報(一些小組向全班展示他們的報告或輪流匯報)
(3)任務后(post-task)
①分析(學生分析課文或錄音中出現(xiàn)的一些語言特點,并分析其他組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任務的評價:自評、小組評、教師評)
②操練(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練習語言難點,包括新的詞匯、短語和句型等,完成與任務有關的作業(yè)或拓展性的作業(yè))
4.幾個設計
任務型教學任務的設計很重要,任務的設計必須作為一個有用的環(huán)節(jié)與語言教學聯(lián)系起來,學生會更容易被新事物吸引,他們會又興奮又期待。由于學生語言知識水平有很大差異,教師要為學生設計適合他們的任務。下面是幾個任務設計案例:
案例1:猜測任務的設計
蓋住物體。需要辨別的物體先用布蓋住,要求學生去觸摸和猜測,在回答完“What’s this in English?”之后,學生可以打開那塊布,讓全班學生知道那個物體的名稱。
展示物體的一部分。學生通過觀察物體的部分猜測物體的名稱。如,要猜測香蕉時,學生不能看到整個香蕉,只能從裝香蕉的箱子的一個口子看到香蕉的一部分。
用各種方法猜。基本步驟是:(1)畫一個幾何輪廓,并使之能繼續(xù)畫另一個物體A或B的輪廓;(2)增加其他輪廓,要求學生猜測。設計猜測任務的目標是讓學生在猜測過程中能學好語言,獲得成功的體驗,發(fā)揮其想象力。在設計猜測任務時,教師必須確認任務和教學目標的關聯(lián)性。同時,教師要細化猜測的規(guī)則,注意完成任務的過程、時間和紀律要求。
案例2:詞語
Task1:列清單。你們能寫出多少英語單詞?時間限定為一分鐘,兩人小組寫出并讀出他們的單詞,然后教師問哪一組找到的詞匯最多。
Task2:分類。你們如何把這些詞匯進行分類?兩人小組,把單詞按類別分類,鼓勵學生添加更多的詞匯。
Task3:比較。與其他組同學比較,你列舉的種類和清單有什么特點?找出不同的種類。
Task4:分享個人觀點。你的同伴喜歡或不喜歡哪一種運動、食物?找出你們共有的三種。
案例3:教學“bread”
T:Do you know how to read it in English?(Showing a picture of bread.)
S:No.
T:Please find out the words (that we have learned) with “ea”.
S:(All the students begin to think and find out the following words:tea,teacher,head,please,meat...)
T:Now please read them and tell me how to pronounce “ea” in each words.
S:tea[ti:],please[pli:z],meat[mi:t],head[hed]
T:Oh,wonderful!Now you know,sometimes we may pronounce“ea”[i:],but sometimes we may pronounce “ea”[e].
Here “ea” in bread should be pronounced [e],the same as head.
S:OK,we can read it (bread) [bred].
5.任務設計要注意的問題
(1)關注個體
教師要關注他們完成任務的過程,及時鼓勵和表揚學生。教師應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任務,讓層次高的學生吃得飽,
對學困生要降低要求,避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完成任務最好的辦法是小組活動,這樣可以促進學生與其他人的合作。
(2)關注任務的可操作性
一些任務設計得可能很好,學生也可以很好地進入學習狀
態(tài)。但課時和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確認任務的目的,然后快速而清晰地解釋任務規(guī)則,這樣學生才能在有限的時間更好地完成任務。
(3)關注教師的支配功能
任務完成成功與否取決于設計和組織。教師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教師是設計者、示范者、參與者、組織者、監(jiān)控者和評價者,因此教師不但要給學生提供幫助,還要檢驗任務的可操作性,組織學生有效地執(zhí)行任務。
任務的設計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學生是直接的受益者。任務型教學表現(xiàn)為學生是主體,任務是重點,活動是方法,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運用語言交際的真實能力,增強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任務型教學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法的教學觀念,它注重發(fā)展學生的學習策略,強調交際的過程和語言的功能,激發(fā)學生語言學習的主動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語言運用能力,它給課堂帶來了活力。同時,任務型教學模式中任務的設計和實施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具有更高的素質,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更新教育觀念,以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
參考文獻:
[1]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Pergamon,1982.
[3]Nunan,D.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4]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Willis,J.&Willis,D.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M].London:Longman,1997.
[6]Willis,J.&Willis,D.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Heinemann ELT,1996.
[7]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6.
[8]惠幼連.小學英語教學法[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9]魯子問.任務型教學的課堂教學程序探討[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
[10]余廣安.任務型教學:定位與思考[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