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研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云教育理念;初高中物理教學;新課程改革
就目前來看,我國教育事業(yè)呈現(xiàn)良好的發(fā)展趨勢;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各個學科在初中教育階段與高中教育階段之間的銜接。物理學科,是初高中教育階段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新課程改革對于物理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這就要求將初中物理教材內容與高中物理教材內容有機地銜接在一起。
一、初中物理教學與高中物理教學對比分析
1.模塊與章節(jié)的比較
初中物理教學,主要采取章節(jié)形式將物理課程知識展現(xiàn)出來,而高中物理教學,主要是采用模塊方式將物理課程知識展現(xiàn)出來;高中物理課程,對于初中物理課程中沒有涉及的知識面進行補充,也有對初中物理課程知識的深入講解,高中物理課程中的知識點與初中物理課程章節(jié)中的知識點不同,并不處于互相獨立的狀態(tài),而是以初中物理課程知識為基礎,在每一個模塊上對原有物理知識進行一個邏輯性的分配。
高一學生需要共同學習人教版物理教材必修1、必修2中的知識內容,主要包括:機械能與能源、相互作用與運動規(guī)律、運動描述、局限性物理學與經典力學的成就、圓周運動與拋體運動;高二學生主要學習選修模塊1-1與選修模塊1-2,主要為社會與物理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夠有選擇性地學習選修模塊2-1或者選修模塊2-2,重點在于技術物理應用,注重物理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如果初中物理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高中物理課程中的這些內容作一個鋪墊,為學生在高中物理學習中奠定良好基礎,那么就能夠提高學生的高中學習效率與質量。例如,并聯(lián)電路電阻計算、歐姆定律應用、導體組織計算以及初中課時中路程的簡便計算至高中課時中運動公式的推導等,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局限在中考考題范圍內,還應當為學生學習高中物理課程做好準備。
2.非義務教育與義務教育的比較
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范疇,而高中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范疇,因此初中教育與高中教育在培養(yǎng)目標、方式等多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初中物理教學,重點在于學生對于物理課程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難度較低,而高中物理教學不僅要求學生了解與掌握物理課程知識,還要能夠有效、合理的將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初中物理教學,重視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了解;高中物理教學,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F(xiàn)階段,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兩種不良現(xiàn)象,一種為教師包辦,即對物理課程學習流程進行設置,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物理課程學習能力較差;還有一種是讓學生自主學習,鍛煉學生的能力,但是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較為緩慢,一些教師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又采用包辦形式,導致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加強。因此,初中物理教學中,不能過于重視學生成績的提高,應當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學習能力的鍛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學生適應高中物理課程學習。
二、云教育理念銜接初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
云教育理念,實質上就是將娛樂、教學、學習、管理、互動、分享以及娛樂等多個方面有機結合在一起,使教育工作者、學校、教育部門、家長以及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然后按照自身的權限完成相應的工作。
通過云教育理念對初中物理教育與高中物理教育進行銜接,主要是將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內容與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連接起來,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一方面,應當對初中物理課程與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目標、評價標準以及內容結構進行合理地調整,主要根據(jù)初中生與高中生在發(fā)展過程中的需求,對初高中物理教材中原有章節(jié)的順序進行調換。初中物理教學中,基礎知識的設置應當由簡單到困難,在不違背大綱的基礎上,對初中物理課程中一些與高中物理知識相關的內容進行深層次講解,這樣不僅有效地活化了知識鏈,而且為學生學習高中物理知識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不論是初中物理課程教學,還是高中物理課程教學,都應當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將以往物理課程教學中以教師為主、以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物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初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來,體驗物理課程學習中的樂趣,激發(fā)學生的積極自主性;同時,還應當合理利用云教育平臺,對一系列初高中物理教學資源進行收集,拓寬學生在物理課程方面的學習面,將初中物理課程知識與高中物理課程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由于初中物理課程知識與高中物理課程知識在深度、層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需要將其有效地銜接在一起,為初中生進入高中物理課程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與掌握物理課程知識,以此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學的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劉金易,耿建,陳黎明.運用云教育理念銜接初高中物理教學[J].技術物理教學,2013(01):22-25.
[2]李永.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物理銜接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銜接
1.臺階產生原因的初步分析
通過歷史教學實踐,我認為產生臺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學生實際水平較低、新教材內容跨度大,使教與學出現(xiàn)困難。初中歷史教材內容多是簡單的歷史現(xiàn)象和結論,對歷史概念和規(guī)律的定義與解釋簡單粗略,加上初中主、副科觀念左右學生思想,歷史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平時考試沒有體現(xiàn)足夠的能力要求,于是“歷史容易學,此無他,唯背熟爾”的觀念為大多數(shù)學生所接受,上述這些造成剛上高一的學生歷史知識不是很完整,沒有形成一般的歷史認識和理論常識,歷史思維能力水平更是低。
1.2 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飛躍使學生思維產生斷層。在整個中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處于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的階段。初中生的思維與高中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屬于經驗型,他們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親身感受或習慣觀念等進行思維活動。而高中生的思維則要形成抽象思維,屬于理論型的。對他們的要求是能夠利用理論做指導,來歸納綜合各種事實材料,掌握一定的邏輯思維程序,利用判斷推理等手段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
有研究表明從初中到高中思維的發(fā)展存在關鍵期與成熟期。初二階段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從初二開始學生的思維開始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變,到了高二年級這種轉變初步完成。但是由于新教育大綱的實施,初中歷史大量降低了理論思維水平,更多的強調知識的傳授,因此將這種思維轉變在歷史學科中由初二后推到高一,高一階段就成為學生思維的轉型期。有轉型就有陣痛,其具體表現(xiàn)為很多同學上歷史課跟不上節(jié)奏,或是上課一聽就懂,做題一做就錯,成績也像水中的木頭,忽上忽下,大起大落。因而學生就容易苦悶和迷茫,對歷史失去信心。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一見歷史就怕,越怕就越難,越難越怕。
1.3 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的轉變使學習方法的銜接出現(xiàn)拐點。初中生依賴性較強,更多的習慣于教師傳授知識,他們普遍養(yǎng)成了“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考試考什么”的學習模式。由于知識簡單,對知識的要求在了解和記憶的層面上的成分比較多,那種“被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中還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內容多,課時緊,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以自學為主,必須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而有的同學還以老一套的被動學習方法對待高中歷史學習,結果是“學了大量的知識點,雖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來,就不知從何下手”,還有的同學沒有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和掌握正確的聽課方法,上課聽不懂,跟不上,窮于埋頭做筆記,不得要領,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高一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從被動記憶向自主探索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了拐點,這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感到深奧難懂。
2.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一些方法
2.1 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縮短適應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十六七歲的學生來說,他們對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這也是我們解決難題所必須利用好的積極心理因素。因而,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好奇心出發(f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
2.2 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盡快入門。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達到高素質好成績的目標,就必須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改下的歷史思維能力有: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歷史事實的能力;運用已知信息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高一歷史教師如何把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能力落到實處呢?
首先,以歷史知識為載體,運用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討論的情景,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例:講“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時,我讓學生結合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影響進行討論。學生有的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積極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導致了世界漸成一體、引發(fā)了商業(yè)革命和價格革命,導致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有的學生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消極的是主要的,理由是新航路開辟導致了殖民擴張”。在學生在討論后,教師可以幫學生從以下三方面概括:1是新航路開辟對資本主義的影響;2是新航路開辟對亞、非、拉的影響;3是新航路開辟對世界的影響。通過這樣的討論,不僅使學生獲得各方面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思維方法。
其次,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中歷史新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指導學生信息提取,具體可以這樣做: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分析知識及知識結構特點,尋找主干信息和最佳突破方案;學生在教師有目的引導下閱讀,去發(fā)現(xiàn)有效信息和知識;遇到一些阻礙信息提取、影響學生進一步獲取信息的情況,教師應指導學生突破障礙。當然,實際問題的設置必然隱藏著一些未知或已知但未及時被提取出來的一些信息,這時可以通過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認真翻閱研究了初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歷史與社會》的基礎上,并與初中同行及學生了解具體情況,同時結合自己工作以來帶高一新生的感受,對初中學情進行力所能及的整理與分析,我認為初中生主要有如下幾個特點:其一,興趣多元,知識面相對較廣,個性活潑;其二,知識基礎薄弱,缺乏系統(tǒng)性,停留在感性初期。最為重要的是初中學生缺乏高中新教材預設的基礎知識;其三,學習能力較低,主動探求積極性不夠。歷史學科必備能力,諸如如歸納概括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基于鑒別、鑒賞之上的歷史評價能力,基于歷史理解之上的歷史學科閱讀能力,還有處于核心地位的歷史思維能力,初中極少要求。思維的深度、廣度和嚴謹度都很匱乏。從進入高中后的初期學習看,學生基本停留在翻書找答案的簡單學習階段;其四,學習習慣較差,“要、等、靠”思想明顯。由于體制原因,從學校到老師、學生對于歷史學科普遍不重視。課前預習及課后復習似乎與歷史學科“絕緣”,幾年下來便沒了預復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操作一般為“師說生抄結合劃道道”,學生看似跟著老師在轉,其實學習比較浮躁,對難一點的問題不愿深究,有畏難情緒。甚至每遇有考試難題便拋出“老師沒講”、“老師沒總結”、“老師沒讓記”等無數(shù)條“充分” 理由以釋然了事。
2.歷史學科初高中教學銜接的思路與對策
21 加快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的轉變是大前提
處于課程改革及實際教學的需要,新課程培訓和新課程標準學習仍在積極進行著,但事實上課堂教學“濤聲依舊”,“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裝舊酒”的想象仍然嚴重且明顯,新理念與教學實踐并未真正結合。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真正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轉變,才能較好地進行初高中的銜接和進一步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22 遵照課程特點,大膽打破教材編排,低起點處理教學內容,靈活選擇教學方法
對事物特點的總結是為了研究該事務的本質特性,高中歷史學科上述特點是客觀的,是實際教學中無法回避的,因此遵照其特點,才能把握其規(guī)律。另外由于初中生知識儲備上的欠缺和高中新教材專題模式的編排,給實際教學帶來不少困難和問題,這就要求老師要對對教材進行大膽取舍,對教學內容靈活處理,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只是一種重要資源,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有經驗教師應根據(jù)高中教學實踐及課程需要,可以對照高中必修教材的模塊和專題結構,對相應的初中教材內容進行了比對、整理,并找出銜接點。
23 注重學法引導,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第一,上好第一印象課,重塑歷史學科價值與地位,進而為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做好鋪墊。初中歷史課是以“社會”課或“歷史與社會”的角色出現(xiàn)的,歷史學科對初中生而言就是個很模糊概念。因此第一堂課,就是實實在在高中歷史印象課,有人稱其為“洗腦課”,通過第一課一是讓學生初步明確高中歷史學科的地位,改變其傳統(tǒng)觀念;二使學生初步了解學習歷史的要求和學好歷史的基本方法,為其接下來的歷史學習作好鋪墊。
第二,指導和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要的指導并要求學生做到預習在先,包括文字、圖片、表格,還配有知識連接和資料卡片,預習時都要關注。通過預習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難以理解的地方,以備聽課時特 別關注;同樣重要的是,指導學生聽課,要求學生要做到眼、腦、手、口并用,既要認真聽課,注意老師是怎樣提出問題的,又是以怎樣的思路、方法、步驟來解決問題的,積極思考,積極發(fā)言,又要及時作好筆記;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還包括,督促學生及時復習。根據(jù)遺忘曲線,識記后的兩三天,遺忘速度最快,然后逐漸緩慢下來。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所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
第三,引導學生掌握一般歷史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對剛入高中的學生尤為重要,有助于其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事實表明,初中生喜歡也習慣了死記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歸納。高一新生要想徹底改變這一狀態(tài)非得待以時日,這就要求老師務必要及時引導。交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角度及評價認知的大致理念,供其模糊的習慣并模糊的使用,即量的積累和初步嘗試。有了恰當適宜的方法,勢必將加快初中生適應高中學習,并可能會受益終身。
關鍵字:高中歷史;教學方法;貼近生活;解決對策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歷史知識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學習歷史不但有助于在錯綜復雜的事件背后分析歷史原因,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助于學生開拓自己的眼界。曾經說過:“我們學習歷史對于提高認識,指導革命具有重要的意義,不能割斷歷史”。歷史作為高中課程的重要內容,一直以來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那么,如何才能學習好歷史,掌握歷史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取得良好的高考分數(shù)。筆者根據(jù)自己在歷史教學中的經驗,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剖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五點解決的對策。
1 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校和學生不重視。長期以來,歷史一直以來在教學中的地位低于語文、數(shù)學和英語,被大家公認為是“副科”,處于邊緣化。由于歷史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并且分數(shù)相比較少,無論是從學校,還是到家長,再到學生,對歷史學科長期不重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主要學科上,認為歷史主要是對歷史人物、時間、事件的死記硬背,沒有什么智力含量,往往學生在考試之前喜歡突擊記憶,在平時里所下的功夫較少,把學習的時間都花費在了所謂的主科上。正是因為存在這樣的思想和學習態(tài)度,歷史長期得不到教學的重視,造成歷史教學效果不佳。但實際情況是,通過學校歷史教研組對高考歷史的研究,歷史并非死記硬背,而是有一定的分析在其中,死記硬背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歷史的學習能力,只有從歷史事件中分析來龍去脈,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歷史事件用自己的思維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對歷史在學習中進行總結和提高,才不至于出現(xiàn)學而無用的現(xiàn)象。
2、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歷史難記憶。學習歷史知識確實需要有良好的記憶能力,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雖然歷史知識涉及中華文明以來的二千年知識,時間、地點、事件、年代等等知識點都需要學生牢牢的記在腦中,大量的知識點交織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極易產生混淆,容易產生錯誤的記憶,進而產生消極的心態(tài),這是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對學習歷史有抵觸情緒的根本。大部分學生認為在考試前突擊復習,可以更有效的提高歷史成績。他們?yōu)榱吮WC在考試的時候獲得較好的成績,考試前對各知識點死記硬背,完全沒有歷史脈絡,這使學生成為了應試教育的考試機器,歷史在一部分學生的眼中就成為了枯燥的記憶課程。然而,這樣的學習方法,不能夠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學習背誦過后,仍然不能取得自己滿意的學習成果,達不到應有的分數(shù)。長此以往,就會使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失去信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興趣,把歷史丟棄在其他學科之外,造成歷史課堂氣氛沉悶,課堂講課接受效率不佳。
2 出現(xiàn)歷史課堂效率低下的原因
在日常的講課過程中,有時經常會聽到一部分學生對老師說:“我們學習歷史提高不起來興趣,歷史知識太難記憶,我們對歷史的學習根本不感冒。”在這樣的錯誤想法和認識下,他們花費在歷史的時間很少,一部分學生的歷史成績的確很不盡如人意。通過長期與學生溝通交流,分析歷史不好的原因,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學生對于歷史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還是有一定認知的,對歷史事件也比較感興趣,但是他們不喜歡枯燥的教學方法,希望對歷史課能進行創(chuàng)新,使歷史課堂更加的生動有趣,才不至于成為應試教育的試驗品。所以,對于教師就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因為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尋找到最適合學生喜歡的那一款教學模式。對于學生來說,長期對歷史課的錯誤認識,是造成學習興趣低下,不認真聽課的內在原因,并且由于歷史課程錯綜復雜,歷史時間、人物、事件相互交織,很容易記錯,才使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學習效率所以才比較低下,沒有了學習熱情。
3 關于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1、認真提前備課。有一部分教師對于備課的認識是錯誤的,他們單純的以為課堂備課的筆記,只是應付上級和學校的檢查而已,根本對自己起不到應有的幫助。更有一部分教師以不備課就能講課為驕傲,認為自己的課堂教學經驗豐富,資歷老,出口成章,課堂內容了然于心,對課堂備課滿不在乎。其實這樣的錯誤思想不但破壞了歷史的課堂,而且還對學生的學習極其不負責任。筆者認為認真?zhèn)湔n體現(xiàn)的一名優(yōu)秀高中歷史教師的素質,所以本人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在每一節(jié)課前要調查清楚學生需要獲得什么樣的教學知識,對本節(jié)課的什么內容感興趣;二是要通過信息平臺作用,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出與本節(jié)課有相關知識的內容,作為課堂的延伸,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要重點進行講解,對考試易出現(xiàn)的知識點要進行梳理歸類;三是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經常性的組織歷史教師對備課的內容進行交流,通過集體研究討論,選擇出最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備案,便于改進自己的教學不足。
2、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如果沒有創(chuàng)新,世界就將變成一潭死水。如果教學課堂總使用一種教學模式,長期下去學生也會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研究探討多樣化教學模式,對自己的角色要充分定位,教師不能只是為學生講課,也不能長期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有的時候更應該作為學生的指路人,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歷史課堂的討論中來,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改變?yōu)榉e極互動的平臺,使學生對歷史事件能夠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對歷史的事件可以進行假設性教學,以此促進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興趣,進而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
3、充分調動學生思維能力。教師要想真正的教會學生歷史的知識,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必須要學會引導學生主動開展積極性的發(fā)散思維,正確對歷史事件進行評論。歷史的最大特點是結論性課程,是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歷史不可能從頭再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的對結論性事件對學生進行灌輸,讓學生能夠記住歷史事件和相關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長此以往就會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其實歷史也可以假設,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歷史教學,讓學生學會分析歷史的成因,在學生與歷史之間構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如果歷史事件可以重演,那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樣的設問。學生能夠積極的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更便于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歷史思維的能力。
4、加強歷史知識的積累。俗語說的好:“如果要給學生倒一瓶子水,首先教師要有一桶水?!边@則俗語告訴大家,教師要想教會好學生,必須自己有知識的儲備,必須要眼界開闊,胸中有墨水。尤其歷史知識包括中國各個時期方方面面的知識,與什么都有一定的關聯(lián)。如果教師只按照課本內容講解,時間一長學生也就自然沒有了興趣,如果教師根據(jù)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偶爾“天馬行空”一次,向學生介紹課本以外的知識,講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民間流傳的歷史,就會讓學生聽的津津有味,興趣倍增,增加了對歷史學習的愿望。
總而言之,歷史教學必須要遵循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牢牢掌握歷史知識的信息,采取非常規(guī)的手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素質,與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接軌,努力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高中歷史的教學水平就一定能夠提高,上升到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時培君,淺談高中歷史教育教學,《課程教育研究》, 2014, 第11期(11):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