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av毛片亚洲_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_一级片黄色视频播放_日韩免费86av网址_亚洲av理论在线电影网_一区二区国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视频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99人人更爽_精品少妇人妻久久免费

首頁 > 文章中心 >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

一、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審計重要性,是審計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對審計重要性的定義是:“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huán)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睂嶋H上,審計重要性可以理解為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超過這個界限的錯、漏報是不能容忍的,而低于這一界限的錯、漏報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將審計風險定義為:“審計風險是指會計報表存在重大錯報或漏報,而注冊會計師審計后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這里,審計風險實質上是關于審計意見的評判,而審計意見恰當與否,又同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息息相關。在審計活動中,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成相互作用的反向關系。這種關系對審計人員將要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的時間、性質、范圍有著直接影響。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就越高。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在對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時,應當考慮審計風險這一因素?!丢毩徲嫓蕜t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ll條就指出了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時,應當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慮“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評估的結果”,如果內部控制越差,評估的審計風險越高,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應越低;反之,如果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審計風險綜合評估水平較低,則重要性水平可以確定得高一些。因此審計人員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yè)謹慎,綜合考慮各種因數(shù),合理確定重要性水平。

二、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審計過程中必須運用審計重要性原則。其運用的情形有二:一是在編制審計計劃時對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評估,以便確定擬執(zhí)行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借以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二是在評價審計結果時,對重要性作出判斷,以便確定已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是否充分,借以保證審計工作質量。顯然,無論是在審計活動開始之前,還是在審計活動結束之后,運用審計重要性原則都是為了解決審計程序問題。而審計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又涉及到審計證據的問題。所謂審計證據,是指審計人員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編制財務報表所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這里,審計證據不僅僅是指證據本身的內容、形式、數(shù)量、質量問題,還涉及到如何收集證據、怎樣運用證據等相關方面。

由于審計重要性是一種可容忍錯報或漏報的最高界限,因此,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小,這就要求執(zhí)行越充分的審計程序,從而獲取越多的審計證據;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說明可容忍的錯報或漏報程度越大,則可執(zhí)行有限的審計程序,從而所需要的審計證據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見,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系。

三、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如前所述,由于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成反向關系,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成反向關系,“負負為正”,因此可以推定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成正向關系。根據這一關系,審計人員可以根據其對審計風險的評估,來確定審計證據的需要數(shù)量,以達到證據充分性和適當性的要求。如果審計人員初步估計的審計風險水平較高,說明審計對象較為復雜,審計的內容也較為廣泛,審計人員發(fā)表恰當審計意見的難度就大,失誤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這時審計人員就要實施越詳細的實質性測試程序,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便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如果評估的審計風險水平較低,則審計人員只需要執(zhí)行有限的審計程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綜上所述,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這種內在聯(lián)系集中體現(xiàn)在相互制約或者相互影響。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活動中應當把這三個因素看作是一個整體來全面考慮,同時兼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取得較好的審計效果。

參 考 文 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編.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yè)準則指南[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編.審計[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第2篇

新審計準則體系中最核心的準則是以下4個準則:審計準則第1101號“財務報表審計的目標和一般原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第1231號“針對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的程序’,和第1301號“審計證據”。這4個準則的最重大的變化是啟用新審計風險模型,即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以推行風險導向審計,提高CPA發(fā)現(xiàn)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能力。為此,CPA必須將原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審計程序執(zhí)行到位”的簡單的審計理念,更新為新風險模型下的“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的審計理念。

眾所周知,財務報表審計是為審后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提供合理保證的一種鑒證業(yè)務,要求最終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CPA只有采納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才能達到現(xiàn)行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和一般原則的要求。本輪審計準則制定和修訂力主“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1.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變化帶來巨大審計風險,需要通過完善審計準則、改進審計理念加以應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影響日益加深,競爭日益激烈,企業(yè)組織結構及其經營活動日益復雜,會計判斷和估計以及非常規(guī)交易也日益復雜,一些企業(yè)進行財務舞弊的壓力和動機曰益增大,加上內控失效使舞弊有可乘之機CPA面臨的審計風險越來越大,急需出臺新的準則、采納更先進的審計理念予以指導。

2.我國原制定的審計準則參照當時的國際慣例,使用的是傳統(tǒng)審計風險模型,已不能滿足行業(yè)工作要求。隨著審計環(huán)境的變化,傳統(tǒng)審計風險模型的局限性日漸明顯,主要表現(xiàn)為不能有效地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導致實務中出現(xiàn)了只將“審計程序執(zhí)行到位”即可的簡單審計理念。因此,迫切需要改革風險模型,研究出更能有效識別、評估和應對報表重大錯報風險的審計新思路,據此修訂審計風險準則及相關審計準則。

3.國際審計準則有了新的發(fā)展,需要我們在國際趨同上有新舉措。由于傳統(tǒng)審計風險模型在識別、評估和應對報表重大錯報風險方面存在嚴重問題,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于2003年底出臺了新的審計風險準則,啟用新風險模型,改進審計理念,推行風險導向審計。同時,還加緊修改了其他相關準則,目前已經了正式稿或征求意見稿。如果我國不加快有關準則的制定和修訂,不采納先進的審計理念,不僅部分準則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由簡單的項目難以滿足CPA的執(zhí)業(yè)需要,還將構成與國際審計準則的重大差異。

二、原有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審計理念存在的缺陷

原有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要求根據該模型來計劃和執(zhí)行審計工作,以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從理論上看,這一模型也倡導風險導向審計(即以固有和控制風險的識別為導向),但在實際運用中卻面臨困難,使風險導向審計沒有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比如:(1)原準則要求編制計劃時,CPA應評估固有風險或直接假定其為高水平,這導致不少CPA不重視對固有風險的評估,使其流于形式。(2)盡管原準則要求對固有和控制風險綜合評估,據以作為檢查風險的評估基礎。但實務中很容易割裂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而只依賴對控制風險所作的粗放性評估或直接假定控制風險為100%來大致確定檢查風險,再據此規(guī)劃實質性程序,這樣做難以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3)原先將“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和“風險評估與內部控制”各制定為一個準則,使了解客戶情況沒有與風險評估有機結合,這容易導致CPA了解客戶情部時明確目的。(4)原模型側重指導認定層的測試工作,對報表層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和應對重視不夠,進而必然會影響認定層重大錯報的檢查效果。

由于上述原因致使多數(shù)CPA運用原模型時出現(xiàn)只把那些準則規(guī)定明顯必需的審計程序,特別是實質性細節(jié)測試程序執(zhí)行到位即可的錯誤理念和做法;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CPA側重于關心必要程序做了沒有,而不是關心審計后能否做到合理保證財務報表不存在重大錯報,控制審計風險到了可接受的低水平。

三、新審計風險模型下的先進審計理念及其運用要求

新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從總體看,其體現(xiàn)的先進審計理念是以識別、評估和應對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由簡單的“審計程序執(zhí)行到位”理念轉變?yōu)閷徲嫼笞罱K能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在將“審計風險控制到位”的綜合審計理念下再同時強序執(zhí)行到位”。具體說來,先進的審計理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引入“重大錯報風險”概念,并規(guī)定識別和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是首要的必要審計程序,要求CPA在設計和實施審計測試前必須適當?shù)卦u估重大錯報風險,不能未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或像以往簡單設定固有和控制風險為最高水平那樣假定重大錯報風險為100%,就直接盲目實施實質性程序。因為不弄清重大錯報風險可能發(fā)生在哪里就實施程序,往往查不出重大錯報。新的風險準則及模型力主的以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為導向、最終將審計風險控制到可接受的低水平的最新風險導向審計理念,也是對有些會計公司曾實行的以評估客戶經營風險為起點和重心的風險導向審計法的校正。如新的風險準則規(guī)定,CPA應從多方面了解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包括了解客戶的目標和戰(zhàn)略以及可能導致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相關而非全部經營風險。因為不是所有的客戶經營風險在任何情況下都最終具有財務后果,且必然導致報表重大錯報。評估和控制經營風險、實現(xiàn)經營目標是客戶管理當局的責任,CPA的責任是評估被審計財務報表的重大錯報風險,以幫助其設計和實施有效的審計程序,合理保證發(fā)現(xiàn)重大錯報,實現(xiàn)審計目標。

2.新的風險模型強調要求CPA區(qū)分財務報表層和認定層評估重大錯報風險,然后再針對評估出的不同層的重大錯報風險,合理運用職業(yè)判斷分別確定擬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和設計、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以合力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還強調評估的財務報表層重大錯報風險及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對擬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審計方案具有重大影響。而原有的風險準則和模型盡管也提到要評估財務報表層的固有風險,但并沒有明確指出要針對其采取總體應對措施,也沒有強調評估的報表層錯報風險對認定層總體審計方案的重大影響。這容易導致不重視對報表層錯報風險的評估,忽視在報表層運用風險模型,割裂報表層和認定層錯報風險間的聯(lián)系,難以發(fā)揮風險模型的效用。

3.改進了審計業(yè)務流程,增強了審計程序的實施效果。原模型把審計流程分4塊:(1)了解被審計單位情況(主要為評估固有風險);(2)了解內控;(3)(必要時)控制測試(均為評估控制風險);(4)實質性測試(為降低檢查風險)。而新模型把流程分為3塊:(1)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包括內部控制(目的是評估報表層和認定層重大錯報風險),本塊稱為“風險評估程序”;(2)(必要時)控制測試(目的是為了測試內控在防止、發(fā)現(xiàn)和糾正認定層重大錯報方面的有效性,并據此重新評估認定層重大錯報風險);(3)實質性程序(目的是發(fā)現(xiàn)認定層重大錯報,降低檢查風險)。新準則把第(2)(3)塊統(tǒng)稱為“進一步審計程序”,并指出僅靠風險評估程序不足以為發(fā)表審計意見提供充分、適當?shù)膶徲嬜C據,CPA還應當設計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流程改進后,要求CPA全程關注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并將風險評估作為整個審計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可見,能否合理評估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將成為評價事務所及CPA專業(yè)勝任能力和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這無疑對我國不少事務所現(xiàn)行審計思路和整體勝任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專攻某一或某些行業(yè)的審計及相關業(yè)務,將成為事務所的必然選擇。

先進審計理念還表明,審計工作重心必須前移,必須重視審計計劃,重視重大錯報風險的識別和評估,重視針對評估出的重大錯報風險實施程序。只有這樣,才能合理保證財務報表整體不存在重大錯報。特別是新的風險準則和模型并沒有改變財務報表審計目標和責任的基本定位,而只是改進了審計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指導CPA更好地實現(xiàn)審計目標和履行職業(yè)責任,服務于社會公眾。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系統(tǒng)結構; 報表層次; 認定層次; 審計風險管理

一、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系統(tǒng)結構

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貫穿于審計全過程,審計風險(質量)受多方面的利益主體關注,應多視角地實施審計風險管理,因而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在客觀上要求建立一套有機的系統(tǒng)結構。

(一)按審計風險包括的層次劃分

審計風險包括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圍繞審計總目標(對財務報表發(fā)表審計意見)考慮財務報表層次的審計風險,圍繞具體審計目標考慮認定層次的審計風險。兩個層次審計風險的個性使得審計風險管理包括財務報表層次和認定層次的審計風險管理;兩個層次審計風險的共性使得存在通用于兩個層次的審計風險管理。

1.財務報表層次審計風險管理

注冊會計師針對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依據該層次可接受的審計風險,確定可接受檢查風險,進而確定財務報表審計的總體應對措施以及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方案。注冊會計師主要通過以上審計工作實現(xiàn)對財務報表層次審計風險的有效管理。

2.認定層次審計風險管理

在認定層次,注冊會計師依據財務報表層次可接受審計風險,以及特定認定的固有風險評估水平和控制風險評估水平,確定該認定可接受檢查風險,進而安排和實施進一步審計程序——控制測試和實質性程序。注冊會計師主要通過以上工作對認定層次審計風險實施有效管理。

3.通用于兩個層次的審計風險管理

兩個層次審計風險的共性要求實施相應的通用審計風險管理,從而經濟有效地實施審計風險管理。

(二)按審計過程劃分

注冊會計師審計一般包括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和審計報告階段。對審計風險的管理必然具體落實在三個審計階段中。因此,按審計過程劃分,包括審計準備階段審計風險管理、審計實施階段審計風險管理和審計報告階段審計風險管理。

(三)按審計風險管理的方式劃分

注冊會計師審計必須運用較多的職業(yè)判斷,從而增加了注冊會計師評價審計結果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既要采取結果控制方式,又要強調采取過程控制方式。因此,按管理方式劃分,包括審計風險過程管理和審計風險結果管理。

在審計過程中,注冊會計師通過嚴格遵守審計準則和注冊會計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實施應該實施的審計程序,保持應有的審計職業(yè)謹慎,認真編制審計工作底稿,實施審計風險過程管理;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認真建立和執(zhí)行審計質量控制準則,從而強化對審計風險的過程管理。

審計工作成果體現(xiàn)為特定質量的審計信息,對該審計信息可靠性的評價體現(xiàn)為對審計風險管理的結果控制。但是,對審計工作成果的評價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因而在審計實務中更強調審計風險的過程控制。

(四)按審計風險管理主體劃分

在審計活動中涉及三方面的審計關系人,注冊會計師擔負著監(jiān)督被審計單位管理層受托經濟責任履行狀況及維護審計委托人等合法利益的責任。審計主體執(zhí)行審計工作,實施直接審計風險管理的主體是審計主體。被審計單位的治理層是理論上的審計委托人,其通過選擇、保留、解聘甚至法律訴訟審計主體等方式,實施間接審計風險管理;對被審計單位管理層負有監(jiān)督責任的政府監(jiān)管部門,如證監(jiān)會、財政部門、工商部門等,實施間接審計風險管理;對審計信息關注的其他利益主體,如銀行等債權人、證券分析師、被審計單位客戶、供應商、員工等,也實施間接審計風險管理。

因此,與審計風險管理主體相對應,包括直接審計風險管理和間接審計風險管理。

二、財務報表層次審計風險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風險評估及其總體應對措施

在該層次,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考慮外部使用者對報表的信賴程度、審計報告出具后被審計單位發(fā)生財務困難的可能性、注冊會計師對管理層正直性的評價等確定可接受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首先識別與評估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進而依據上述審計風險模型確定可接受檢查風險。可接受檢查風險指導注冊會計師針對財務報表層次應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

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難以限于某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的特點,使得此類風險可能對財務報表多項認定產生廣泛影響,并相應增加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難度。因此,注冊會計師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以及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對擬實施的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方案具有重大影響。該影響體現(xiàn)為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綜合性方案或實質性方案。當評估的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屬于高水平,此時的進一步審計程序的總體方案更傾向于實質性方案。

(二)審計重要性水平在財務報表層次的應用

1.對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斷

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初期制定其審計整體策略時,運用職業(yè)判斷,確定財務報表中存在的被認為是重要的錯報合并金額,該金額被定義為重要性的初步判斷。其大小將隨審計過程中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重要性的初步判斷是注冊會計師認為報表中可能存在錯報,而又不影響理性使用者決策的最大金額。對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斷的目的是幫助審計師計劃所要收集的恰當證據,如當重要性初步判斷的金額較低時,需要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

2.將財務報表層尚未更正錯報金額匯總數(shù)與報表層重要性初步判斷數(shù)比較

注冊會計師通過在實施階段實施審計程序,將所有發(fā)現(xiàn)的錯報記錄在審計工作底稿中,發(fā)現(xiàn)的錯報包括已識別的具體錯報和推斷誤差。當所有單筆核算誤差不超過所涉及財務報表項目(或賬項)層次重要性水平,在性質上不重要,并且財務報表層尚未更正錯報金額匯總數(shù)小于財務報表層次重要性初步判斷數(shù)時,注冊會計師認為財務報表中不存在重大錯報,此時應該對財務報表發(fā)表無保留意見。

(三)評價財務報表層次審計結果時的措施

在注冊會計師完成審計計劃并收集審計證據后,評價審計結果在財務報表層次的審計風險模型為:已實現(xiàn)的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實際檢查風險,可接受的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可接受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依據以上審計風險模型,通過重新評估財務報表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改變財務報表層次實際檢查風險,將財務報表層次實際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審計風險水平之下。

1.改變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水平

在更深入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更深入地了解、測試和評價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的基礎上,改變重大錯報風險評估水平。

2.改變實際檢查風險

當可接受檢查風險相比計劃階段降低時,通過強化財務報表層次整體的總體應對措施,增加進一步審計程序總體方案中實質性程序量,從而降低實際檢查風險;當可接受檢查風險相比計劃階段升高,注冊會計師認為采取的總體應對措施和已執(zhí)行審計程序充分時,不再增加總體應對措施和實質性程序量。

三、認定層次審計風險管理主要措施

(一)各分塊的審計風險管理

在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被分解為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即在通常情況下,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按照每一個循環(huán)和賬戶分別確定。通常還須具體到每一個審計目標,但并不針對整個財務報表。因而在同一次審計中,不同循環(huán)、賬戶和目標可能有不同的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水平。

因為影響可接受審計風險的因素與整個審計有關,而不是與單個賬戶有關,注冊會計師對審計的各個分塊通常采用相同的可接受審計風險??山邮軐徲嬶L險水平一般由注冊會計師在計劃階段針對財務報表層設定,進一步被用于每一個循環(huán)和賬戶。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財務報表使用者可能會對某些賬戶存在更多的關注,某一賬戶與其他賬戶相比采用較低的可接受審計風險。

認定層次的可接受檢查風險依據某認定特定的固有風險、控制風險確定,因此可接受檢查風險和所需審計證據量隨不同循環(huán)、不同目標而不同。

(二)分配重要性的初步判斷數(shù)到財務報表各組成部分

注冊會計師按照各個分塊收集審計證據,審計的每一個分塊的重要性的初步判斷能幫助注冊會計師確定收集恰當數(shù)量和質量的審計證據,因此,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斷金額分配到審計的各個分塊是必要的。

復式簿記系統(tǒng)使得大多數(shù)損益表錯報都會對資產負債表產生相等的影響,因此同時將重要性初步判斷分配至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是不適當?shù)?,這樣將導致重復計算,導致確定的可容忍錯報偏低。所以重要性分配一般按照資產負債表賬戶進行,每個賬戶余額所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斷數(shù)為可容忍錯報。

(三)評價認定層次審計結果時的措施

在注冊會計師完成特定認定審計計劃并收集審計證據后,評價審計結果時認定層次審計風險模型為:已實現(xiàn)的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已實現(xiàn)的檢查風險,可接受的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可接受檢查風險。注冊會計師依據以上審計風險模型,通過重新評估認定層次的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改變認定層次實際檢查風險,將認定層次實際審計風險降低到可接受審計風險水平之下。

1.改變固有風險評估水平

注冊會計師根據對被審計單位的了解,確定固有風險評估水平。當隨著審計進展發(fā)現(xiàn)了新的事實時,可能改變固有風險評估水平。

2.改變控制風險評估水平

如果被審計單位具有有效的控制,則注冊會計師能夠通過執(zhí)行更大范圍的控制測試改變控制風險評估水平。

3.通過增加實質性程序量降低實際檢查風險

當評價審計結果時的可接受檢查風險相比計劃階段降低時,審計師通過運用實質性分析程序、實質性細節(jié)測試收集審計證據,追加的審計程序和擴大樣本量能夠降低實際檢查風險。當評價審計結果時的可接受檢查風險比計劃階段更高時,則說明已經執(zhí)行的審計程序是充分的,注冊會計師不再補充執(zhí)行審計程序,實際審計風險已被控制在可接受審計風險之下。

四、通用于兩個層次的審計風險管理主要措施

(一)充分考慮風險計量的局限性

應用審計風險模型的主要局限在于難以對模型組成要素進行準確計量。盡管注冊會計師在計劃中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對可接受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或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和由此確定的可接受檢查風險的評估仍有高度主觀性,最好的計量結果只能接近實際。

根據既定的可接受檢查風險水平計量所需證據量同樣難以準確計量。企圖把檢查風險降至可接受水平的妥當審計方案是將各種審計程序結合使用,每一種審計程序收集適用于不同審計目標的不同類型審計證據。由于注冊會計師計量方法存在不確定性,所以無法準確量化審計證據的數(shù)量,只能主觀地評價審計證據量是否足以滿足可接受檢查風險的需要。

(二)修正風險和證據

審計風險模型主要是計劃模型,其評價結果方面的作用有限。如果注冊會計師收集了計劃所需證據,并且原先高估了重大錯報風險(或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或者低估了可接受審計風險,注冊會計師就認為對該賬戶或循環(huán)已經收集了充分適當?shù)膶徲嬜C據。

如果注冊會計師針對所收集的審計證據,認為原先低估了重大錯報風險(或控制風險和固有風險),或者高估了可接受審計風險,就必須特別注意審計證據的不充分性。在這種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必須修正對相關風險的初步評估。審計師明知初步評估不恰當卻不予更正,就違反了職業(yè)謹慎原則。

二是充分考慮審計風險模型的局限性。審計師應當在不應用審計風險模型的情況下,考慮修正特定風險對審計證據需要量的影響。審計研究表明,如果修正特定風險并應用于審計風險模型,以確定修正的可接受檢查風險,則存在不能充分增加審計證據的危險。此時,審計師應當撇開審計風險模型,主觀評價修正特定風險的影響,恰當?shù)匦薷膶徲嬜C據量,即更多地使用審計職業(yè)判斷。

(三)風險、重要性與審計證據間的密切聯(lián)系

審計中的重要性和風險密不可分。風險是對不確定性的計量,而重要性則是對影響程度或錯報規(guī)模的計量。將兩者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對特定金額的不確定性評價。舉例說明,注冊會計師計劃收集審計證據,以使沒有發(fā)現(xiàn)超過可容忍錯報10萬元的錯報只有5%(可接受審計風險)。如果只說明5%的風險而不指出具體的重要性程度,則意味著100元和100萬元的錯報都是可接受的;只說明10萬元的錯報而不說具體的風險水平,則意味著1%的風險或80%的風險都是可接受的。

因此,在收集審計證據過程中,注冊會計師必須將重要性與風險結合使用,兩者缺一不可、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 王信平.重要性水平與審計報告價值[J].財會月刊,2011(8).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內部審計;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3-0222-01

目前,由于企業(yè)所處的環(huán)境以及自身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企業(yè)內部審計風險由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因素構成??陀^方面因素有:企業(yè)內部控制制度薄弱、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不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不完善、企業(yè)審計業(yè)務復雜化和審計范圍不斷擴大等。主觀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內審人員業(yè)務素質參差不齊、內部審計的局限性與審計手段的缺陷帶來的風險、企業(yè)管理層對審計工作重視程度不夠等。綜合考慮企業(yè)內部審計風險產生的主觀及客觀因素,為了有效降低審計風險,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防范。

1 盡量規(guī)避因客觀因素而導致的審計風險

1.1 有效保證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

企業(yè)應設置專門的內部審計機構,獨立于其他職能部門;設置專職的審計人員,不參與或負責其他職能部門的管理活動和業(yè)務活動,置身于具體的業(yè)務活動之外,不直接承擔經營責任;在領導關系選擇上要提高內部審計機構的直屬領導層次,直屬領導層次越高,其獨立性越強;在領導體制的選擇上要考慮審計活動與經營活動的關系,與財會工作的關系,以及與其他管理工作的關系,避免一人既領導財會工作又領導審計工作,保證審計機構和人員在開展業(yè)務中的實質性獨立,自主地選擇審計項目,確定審計重點,編制審計計劃,實施審計程序,完成審計報告。作為企業(yè)管理層,要充分信任和理解審計工作,為審計工作提供組織保障,不要隨意干涉內部審計機構的工作,應盡量避免從從行政管理方面對審計工作造成的不利影響,保證內部審計工作能夠獨立開展。

1.2 加強對被審計單位的日常監(jiān)督

了解其生產經營狀況、重大項目運作情況、內部管理控制情況以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市場環(huán)境狀況。在實施審計之前,要做好審前調查工作,通過詢問相關人員了解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經營理念、被審計單位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與壓力,經營活動的性質、復雜程度以及相關人員的業(yè)務素質。通過調閱被審單位的經營業(yè)務手冊、內部控制手冊等資料,了解經營活動的流程以及是否涉及容易受到損失或被挪用的資產,判斷內部控制的充分有效適當性。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工作的了解,評估風險所在、水平高低,從而制定合理的審計方案,努力規(guī)避和降低審計風險。

2 積極控制因主觀因素而引起的審計風險

2.1 大力加強審計隊伍建設

樹立風險意識,努力提高業(yè)務素質和工作責任感。審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與工作經驗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的可能性。有效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和審計經驗,一是要根據審計規(guī)劃和計劃配備合格的內部審計人員,將業(yè)務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心強的人員充實到內部審計隊伍中;二是加強對內審人員的后續(xù)教育,加快審計信息化建設步伐,適應管理提升的需要;三是通過各種途徑促進內部審計人員的經驗交流,組建老、中、青相結合的審計隊伍。同時審計人員要樹立較強的風險意識及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

2.2 通過制定內部審計管理標準,規(guī)范審計程序,強化質量管理,以減低審計風險

(1)要根據審計相關法規(guī)及《中國內部審計準則》,結合所在企業(yè)的具體情況認真制定內部審計管理標準,對日常開展的審計項目制定規(guī)范的審計程序,減少審計人員在工作中的隨意性,有利于審計風險的控制。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審計程序,不同的審計人員將會根據自己的職業(yè)判斷選擇相應的審計程序。在此情況下,審計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經驗對審計質量具有重大影響,無法保證審計質量,從而無法控制審計風險。

(2)要建立健全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審計機構必須根據內部審計準則、企業(yè)的內部審計工作標準建立一套嚴密、科學的審計質量控制制度,并在工作中切實履行,促使審計人員按照專業(yè)標準的要求開展審計工作。根據被審計單位的經營活動情況、內部控制情況以及前次審計情況等編制審計項目實施方案;采取合理恰當?shù)姆椒ㄋ鸭浞?、可靠的審計證據;編制完整、清晰、客觀的審計工作底稿,反映審計程序的執(zhí)行過程及結果情況以及取得的審計結論;加強對審計工作底稿的現(xiàn)場復核工作以及審計報告的編制與復核工作,建立健全審計報告分級復核制度。通過審計質量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落實,將審計程序與審計作業(yè)工作有效聯(lián)系起來,以提升審計質量,加強審計風險控制。

2.3 改進審計方法,積極探索風險基礎審計

風險基礎審計是指審計人員以風險的分析、評價和控制為基礎,綜合運用各種審計技術、搜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意見的一種審計方法。風險基礎審計立足于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和評價,并以此作為出發(fā)點,制定審計戰(zhàn)略,制定與企業(yè)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企業(yè)發(fā)展的需求。風險基礎審計要求審計人員不僅要對控制風險進行評價,而且要對產生風險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用以確定審計人員實質性測試的重點和測試水平,確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種性質證據的決策。風險基礎審計大量運用了分析的方法,并貫徹在審計工作的各個階段,使審計人員能夠重視產生審計風險的各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使審計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克服和降低審計風險的過程。

參考文獻

審計風險與審計程序的關系范文第5篇

[關鍵詞]審計證據數(shù)量;重要性,審計風險,抽樣風險,預計總體誤差

審計證據是指注冊會計師為了得出審計結論、形成審計意見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財務報表依據的會計記錄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獨立審計準則規(guī)定,注冊會計師應當獲取充分、適當?shù)膶徲嬜C據,以得出合理的審計結論,作為形成審計意見的基礎。在審計理論與實務中,諸多方面影響著審計證據的充分性,也影響著審計證據的數(shù)量。本文利用圖表形式,對審計證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直觀分析,旨在提高對審計證據數(shù)量影響因素的感性認識。

一、重要性對審計證據數(shù)量的影響

如果一項錯報單獨或連同其他錯報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作出的經濟決策,則該項錯報是重大的,即影響報表使用者作出判斷和決策的錯報程度就是重要性水平。根據獨立審計準則,注冊會計師應當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進行評估,以有助于確定進一步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收集審計證據,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由此可見,重要性水平影響收集審計證據的范圍,從而影響審計證據的數(shù)量。

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認定層次的重要性水平也稱為“可容忍錯報”。它是在不導致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對各類交易、賬戶余額、列報確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錯報。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可以轉化成可容忍錯報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在抽樣審計中,可容忍錯報與樣本量即審計證據數(shù)量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可容忍錯報越大,樣本量越小;可容忍錯報越小,樣本量越大。而樣本量越小,審計證據越少;樣本量越大,審計證據越多。因此,可得出推論:在計劃審計階段,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證據越少;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證據越多。這里所指的重要性水平是指重要性的數(shù)量特征,即20000元的重要性水平比10000元的錯報重要性水平高。而為合理保證存貨賬戶的錯報或漏報不超過10000元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比為了合理保證該賬戶錯報或漏報不超過20000元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要多。

二、審計風險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審計風險是指財務報表存在重大錯報而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根據獨立審計準則,審計風險取決于重大錯報風險和檢查風險,審計風險模型可以表述為:

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檢查風險

該式表明,在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下,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與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評估結果成反向關系: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高,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越低,計劃的、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高。當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一定時,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表示為:

檢查風險=審計風險/重大錯報風險

也就是說,注冊會計師應當評估認定層次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根據既定的審計風險水平和評估的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確定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從而設計審計程序,收集審計證據。

這一關系式從表面看,解釋的是審計風險與檢查風險之間的關系,其實質卻是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審計風險前提下,重大錯報風險越大,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小,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未被審計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越低,審計范圍越大,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多;重大錯報風險越小,可接受的檢查風險越大,會計報表中錯報未被審計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越高,審計范圍越小,需要的審計證據越少。也就是說,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數(shù)量之間成同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越高,所需證據的數(shù)量越多;審計風險越低,所需證據的數(shù)量越少。

三、審計風險、重要性對審計證據的動態(tài)影響

(一)三者問的關系

根據獨立審計準則,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由上述分析已知,重要性水平與審計證據數(shù)量之間成反向變動關系,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呈現(xiàn)同向變動關系。

(二)評價審計結果時,重要性和審計風險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隨著審計過程的推進,注冊會計師應當評價對重要性的判斷是否仍然合理,從而確定是否面臨過高的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的數(shù)量是否滿足了充分性要求。

在確定審計程序后,如果注冊會計師確定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接近計劃階段重要性水平,則意味著初始重要性水平確定適當,審計風險控制適當,審計證據數(shù)量適當。

如果注冊會計師決定接受更高的重要性水平,則意味著注冊會計師對于初始重要性水平的估計過于保守,注冊會計師執(zhí)行了過多的審計程序,收集了超過充分性最低數(shù)量要求的審計證據,雖不影響審計效果,但影響了審計效率。

如果注冊會計師決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評估的重要性水平為20000元,而再次評估的重要性水平為10000元,則意味著隨著注冊會計師對被審單位了解的深入,對被審單位的會計報表各個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計。此時注冊會計師認為,10000元的錯報就會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而原來按照重要性水平為20000元所設計的審計程序沒有收集10000元~20000元之間的錯報。此時較低的重要性水平使得重大錨報風險水平提高,注冊會計師實際面臨的審計風險水平超過了可接受的審計風險水平,這就使得注冊會計師發(fā)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可能性增加。此時,根據初步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設計的審計程序將不再適用。注冊會計師應當選用下列方法收集更多的審計證據,從而將審計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1如有可能,通過擴大控制測試范圍或實施追加的控制測試,降低評估的重大錯報風險,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錯報風險水平。

2通過修改計劃實施的實質性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降低檢查風險。

四、抽樣風險與非抽樣風險對審計證據數(shù)量的影響

抽樣風險是指注冊會計師根據樣本得出結論和對總體項目實施同樣的審計程序得出的結論存在差異的可能性,也就是樣本不能夠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例如抽樣風險為10%,則意味著即使注冊會計師遵循了獨立審計準則對樣本進行審計,其結論也不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為10%。

非抽樣風險是指由于某些同樣本規(guī)模無關的因素而導致注冊會計師得出錯誤結論的可能性。例如注冊會計師選擇的總體不適合審計目標,未能適當定義誤差或錯報,選擇了不適于實現(xiàn)特定目標的審計程序,未能適當評價審計發(fā)現(xiàn)的情況等等原因所導致的未能發(fā)現(xiàn)重大錯報或控制失敗。注冊會計師可以通過采用適當?shù)馁|量控制政策和程序,對審計工作進行適當?shù)闹笇?、監(jiān)督和復核以及實務的改進,將非抽樣風險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抽樣風險與非抽樣風險共同構成審計風險,即:抽樣風險+非抽樣風險=審計風險

注冊會計師若想要求樣本代表總體特征的可能性越大,即抽樣風險越小,則樣本規(guī)模必然越大;樣本規(guī)模越小,代表總體的可能性越小。即抽樣風險越大。也就是說,抽樣風險和審計證據數(shù)量之間呈現(xiàn)的是反向變動關系。

審計風險由抽樣風險和非抽樣風險共同構成。非抽樣風險不受審計方式的影響,不隨樣本規(guī)模而發(fā)生變化,無論注冊會計師采用抽樣審計還是非抽樣審計,非抽樣風險都客觀存在。而抽樣風險隨著樣本規(guī)模的增加而逐步減小。在非抽樣風險一定的前提下,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的抽樣風險越低,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要求越低,樣本規(guī)模通常越大,審計證據數(shù)量越多;而注冊會計師愿意接受的抽樣風險越高,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要求越高,樣本規(guī)模越小,審計證據數(shù)量越少。當樣本規(guī)模等于總體時,即在N點處,也即詳細審計時,抽樣風險為零,審計風險全部由非抽樣風險所構成。

五、預計總體誤差對審計證據的影響

抽樣審計中,預計總體誤差即注冊會計師預期在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誤差。其他條件既定的前提下,預計總體誤差越大,可容忍誤差也應當越大;預計總體誤差越小,可容忍誤差也應當越小。在既定的可容忍誤差下,當預計總體誤差增加時,所需的樣本規(guī)模越大。也就是說,此時預計總體誤差與審計證據數(shù)量之間成同向變動

六、總體變異性對審計證據數(shù)量的影響

介休市| 芷江| 汝城县| 集贤县| 西华县| 南岸区| 缙云县| 庄浪县| 乐清市| 聂荣县| 绥江县| 茌平县| 讷河市| 望城县| 嘉黎县| 镇远县| 泽州县| 澳门| 桦南县| 兴安县| 任丘市| 东宁县| 来安县| 慈利县| 务川| 二手房| 海门市| 安吉县| 遵化市| 石河子市| 明光市| 高州市| 丰原市| 武山县| 房产| 屯门区| 公安县| 金昌市| 成武县| 五原县|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