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開放教育資源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源總體質量不高。資源質量不高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課程包含的知識準確性不夠,教學內容不能緊跟學科或專業(yè)發(fā)展前沿,教學媒體多以文本資源或類文本資源(如PPT)為主,即使也有一些IP課件和CAI課件,但多數(shù)是對教材的機械重復,缺少必要的動態(tài)交互。
2、資源獲取過程繁瑣。學習者想要獲取教學資源,多數(shù)要通過門戶網站進入資源中心頁面,再進入學科分類再進入課程資源,再進行欄目查找來甄選自己需要的資源,有時可能還需要更多步的點擊。人機交互的相關研究表明,鏈接層次越多,點擊的次數(shù)越多,越容易讓使用者失去耐性及操作的連續(xù)性。
3、資源建設欠缺總體規(guī)劃設計。資源建設者在建設前缺乏完整的、科學的總體規(guī)劃,對于一門學科或一門課程的資源建設到底選取何種媒體更有效,或者各媒體之間如何相互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等內容都缺乏必要的事前設計。
4、缺乏資源共建共享機制。開放教育資源的本質是資源共享,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各開放教育機構的資源平臺之間缺乏交流,兼容性較差,絕大多數(shù)教育資源只能夠通過局域網進行訪問,以電大系統(tǒng)為例,資源建設上欠缺明確分式和良性合作,地方電大平臺臺也未能實現(xiàn)互聯(lián)互訪。相對封閉的交流渠道也注定了我國開放教育要走上重復建設、精品課程難以推廣的道路。
5、沒有形成科學的評價體系。一般來說,開放教育資源尤其是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在建設完成后會經過一輪專家評審,對資源的客觀性、合理性給出評價,但這種來自專家的、自上而下的俯式評價,多是從教學角度進行的,因缺少規(guī)模性用戶(即學習者)使用評價,故很難看出資源實際應用效果。
6、后期更新維護不到位。我國的開放教育資源建設存在重建設、輕維護的現(xiàn)象,一般性的開放教育資源由于缺乏定期更新和維護,很快就會出現(xiàn)知識內容滯后、鏈接地址失效的情況,即便是國家級精品課程,據(jù)說也只有不到70%的課程才有自己的課程維護團隊。
二、改革措施
1、提高開放教育資源質量。開放教育資源想要走得長遠,資源內容的質量和吸引力是第一位的因素。因此,我們在資源建設上,應該旗幟鮮明的將建設的重點放在教學內容的表達和呈現(xiàn)上,保證觀點準確、態(tài)度客觀、前沿專業(yè),在教學資源的制作形式上,貼近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習慣,豐富教學資源形式,但重實用、少花哨。
2、提升資源獲取及使用的便利性。網易、新浪等新媒體強勢介入教育領域,推出了“全球名校視頻公開課”項目,使網友足不出戶,就可成本、無障礙的學習包括劍橋、牛津、哈佛、麻省理工在內的名校課程資源。我們可以效仿網易、新浪等門戶網公開課的制作辦法,減化鏈接層級,減少鼠標點擊次數(shù),增加教育資源的易見性,讓遠程學習者可以快速、清楚地看到、找到和用到開放教育資源。
3、做好資源建設的事前統(tǒng)籌和一體化設計。在課程資源建設啟動前,就須明確資源建設的整體思路和規(guī)劃方案,確定各部門或個人在建設中的分工與職責,并根據(jù)課程的具體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做好多種資源媒體綜合化運用的一體化設計,媒體的選擇標準要以學習者的認知習慣和媒體的使用效果出發(fā),做到既充分發(fā)揮各媒體的自身優(yōu)勢,又兼顧其綜合運用的實際使用效果。
4、實現(xiàn)資源的共建共享。資源共建,有利用集中優(yōu)秀師資力量,降低資源建設投入,避免資源重復建設,若進行校企共建市場化運作模式,還需注意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問題;資源共享,乃開放教育資源的題中之意,也是實現(xiàn)學習無限制性自由、開放學習的必由之路。
5、建立科學的資源評價機制??茖W的資源評價機制應該是包括自評和他評兩個方面,即一方面是來自開放教育機構系統(tǒng)內的自我評審與評估,另一方面是來自開放教育學習者的使用評價。通過自評,促進教育資源的更新與建設,通過對學習者的反饋和需求調查,保障開放教育資源的質量、應用維度。
6、做好后期的更新維護工作。開放教育資源建設應該是一項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持續(xù)的系統(tǒng)工程,絕不是資源一上網、建完就結束的一次性工作。因此,我們應該組織資源維護團隊,對資源的內容進行定期更新或補充,對鏈接的有效性進行定期的檢測和維護,以保障資源使用的可持續(xù)性。做好資源的更新與維護,也是減少資源盲目重建的有效手段。開放教育資源的本意,是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普及和共享。本文針對我國開放教育有效性不足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旨在為學習者尋找一條“優(yōu)質、開放、實用、便捷”開放學習之路,也希望借此為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略盡綿薄之力。
作者:侯國華 孫國珍 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