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語文“人文性教育”問題對策一、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界定和作用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yǎng)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yǎng)成,更強調自我體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人文教育可以從三個層面上理解。第一層面是人文主義教育,第二層面是人文學科的教育,第三層面是“成人”教育。高中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就主要體現在以上的層面上。
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對學生的人生成長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把人教育成對社會、家庭、自身負責的人,使人成為幸福的人。而高中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快速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心理和生理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育對其各方面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新課標實行以后,大部分地區(qū)素質教育開展迅速,但是由于一些體制固有原因,導致實施的力度和深度不夠,體現在語文上就是對語文人文性教育的嚴重缺失。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育”缺失原因及后果分析
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課程安排的不合理,語文課程中對于人文素養(yǎng)提升的實踐活動太少。語文的課程安排相對較零散,教師的備課和組織課堂活動不能達到積累延伸的作用。尤其是高一課程的繁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相對不夠重視,把語文僅僅置于“聽、說、讀、寫”的境地。這樣只是凸顯了其“工具性”的特點。加之在高考的壓力之下,高一的學生就已經過早的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使得教師不敢“浪費”時間組織一些“人文性”的活動。比如,學習保護大自然、組織慈善活動、義工服務等等。學生置身于書海之中,自身建構缺失,使得個別學生的素質令人堪憂。第二,語文高考卷中難以考察,高考僅僅考的是學生的文化水平,針對個人素養(yǎng)的考察缺失,不能像美國高中生一樣在申請大學的時候必須有一項:社會服務的項目評分,這是我國的高考制度使然。第三,社會需求使得學生在選擇時“重理輕文”。對語文的不重視,學生更愿意學一些實際能應用的學科,而忽視語文的學習。究其根本就是學生對語文學科地位的認識不到位,教師的引導重視也不夠。語文“人文性教育”僅僅是出現在教學目標中,而沒有落實在課堂上。
針對以上原因,筆者認為會導致以下不良后果:首先,學生的應試能力很強,人際交往能力不夠。對于象牙塔的學習,最缺乏的是對身邊實際生活及社會的認識。與社會脫節(jié),與身邊的友誼、親情脫節(jié)。比如,筆者的班級中,在一次月考過后,同桌兩個學生A、B針對誰分數高的問題有了爭執(zhí),不懂得互相學習,卻反而相互嫉妒。其次,學生的性格可能會有一定缺陷。語文教育人文性的缺失,對孩子成長中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就會出現漏洞。例如,現在學生中有部分不夠關愛自然,不夠關注弱勢群體,沒有同情心,沒有責任心等等問題。當他們走上社會時,引發(fā)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最近的新聞中發(fā)生的“個別青少年在路上因心情不好飛踹老人”等負面新聞。說明教育如果缺失了人文性,后果嚴峻。語文教育名家錢夢龍在他的教學中就一直體現這樣的觀點:關注學生成長,讓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增長知識,更成為一個幸福的人。語文人文性教育的缺失問題,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會造成嚴重的影響。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仍要注重“人文性”的教育,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家庭需要的、社會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實現其“人文性”的作用。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性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實現高考制度的適當改革
目前,功利性的教育和功利性的學習,使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只有“分數”。如果我國的高考制度能在考察學生知識素養(yǎng)的基礎上,添加人文素養(yǎng)的考察項目,如建立“社會實踐”科目,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城市建設、家鄉(xiāng)建造中去,感受人與人的關愛,感受情感的流動與傳播。關愛弱勢群體、關心朋友家人、學會體諒他人,增強學生的信任感、責任感。建立考察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制度,并建立監(jiān)督機制。
(二)提高語文的傳統(tǒng)地位,精選語文中的精彩華章
首先,學校要重視語文教育。其次,語文課本內容要做調整,精選篇目,可以選擇與時代相結合的篇目,進行學習。對于《詩經》、名著等的優(yōu)秀篇目多選。再次,要給任課語文教師和學生一定的權利,可以有一定學習語文篇目的自由選擇權。這樣就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在學習中多設定課堂活動和情感教育環(huán)節(jié)。使得“人文教育”在語文課本上,也在學生生活中散發(fā)光彩。
(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yè)。在教學中,教師承擔著重要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要真切的落實到日常的教學中去。語文教師更要在不斷教學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自己的提升帶動學生的提升。只有教師自身人文素養(yǎng)提升了,才能帶動學生的提升和發(fā)展,“愛的教育”才能發(fā)生奇跡。
(四)不斷改革教學策略,找到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一、充分認識情感教育重要性
(一)語文課標強化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評價建議中說:“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鼻楦袘B(tài)度作為一個目標被強調足見它的重要意義。但是,有人認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一起針對的是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這是對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窄化。情感態(tài)度針對的是人的內心的自覺性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人生意義的終極目標,它與前面兩個維度結合一起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它在語文課堂中呈現的是自覺和喜歡學習語文的態(tài)度,不是抵觸和排斥的態(tài)度,它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從這一點看,情感教育本質和新課程目標是一致的。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審美創(chuàng)造的能力?!睂徝澜逃幕咎匦允莿忧樾?這是它能夠對人的心靈塑造發(fā)揮作用的原因所在,在這個意義上,美育又被稱為情感教育。它通過可控的定向的方式,運用美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價值取向,在持續(xù)的高質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養(yǎng)學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梢娗楦薪逃谡Z文課堂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大程度表現為一種情感體驗和情感熏陶過程。《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一詞出現了19次,體驗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特征,情感教育正是以學生的心理需求為教育出發(fā)點的。
(二)實行情感教育強調的是認知與情感的統(tǒng)一的學習心理規(guī)律。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習過程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tǒng)一的過程。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是同時發(fā)生、交互作用的。如果沒有認知因素的參與,學習任務不可能完成;同樣如果沒有情意因素的參與,學習活動既不能發(fā)生也不能維持。傳統(tǒng)的教學論研究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問題,把生動、復雜的教學活動囿于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框框之中。正如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tǒng)一的軌道。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高中語文學習中強調情感教育。
(三)高中生的情感發(fā)展逐漸趨向成熟,此時,能在語文教學中豐富、升華他們的感情,使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會使他受益終生。一個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每一堂課都應該帶給學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將知識傳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結合起來,不僅能根據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相應的情感,使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圍,而且要善于及時引導、點撥學生以升華他們的感情,提高他們的境界。就像山東青島高中語文教師王澤釗老師的理解:“語文的工具性通過高中以前的教育已經滿足,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應注重情感性,注重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他在為學生選擇作品時,尤其注重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關懷――“要讓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命才能熱愛學習”。
(四)從新課程高中語文教材內容出發(fā),不難發(fā)現,語文教材的建設更是立足于學生生命個體的發(fā)展,選文生動形象,富有人文氣息,情感性濃厚,教材更加寬容和多元,愛情、相思和友情等等都能容納進來。一些文學作品,讀起來或如金戈鐵馬般的歷史畫面,動人心魄;有的又如聆聽明月清泉水石相扣的天籟之聲,令人心動神搖。在美的享受之中,使人心境豪邁開闊,也使人情緒凄然悲愴。教材作品更是側重于富有作家自身的情感特點與審美特征,是作家真情實感的外化和人生濃縮與寫真。巴金寫《家》時形容自己仿佛同一群人一起掙扎在魔爪之下。正是這樣,大量教材文本的文學性特征決定我們高中語文教育過程應是一種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過程。
二、認真實踐和落實情感教育
(一)詩化語文教學,豐富語文教師的審美情感。語文是一種表情達意的工具,通過語言文字所組成的文章、作品,總是表達一定的思想內容,蘊蓄著作家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色彩,寓情感教學于語文教學中有助于強化作品的情感性,詩化語文教學,使語文課變?yōu)閷W生心靈交流的文學課。
由于語文教學的主導者是教師,要詩化語文教學,使學生真正地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熏陶,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首先感受文章內容所激起的情感波瀾,他才能通過言行、舉止,用自己火熱的情感點燃學生的情感因子。
(二)拓展想象空間,讓學生插上情感的翅膀。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引導下漸入佳境時,聯想的翅膀便會不由自主地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可以起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劉勰提到過“情以物動”、“物以情觀”就是這一意思。情感以聯想、想象為基礎,在情感的最初推動下,想象就可以插上翅膀,同時,聯想、想象達到騰飛的境界,就會再次推動情感的發(fā)展,促進情感的升華,激起更強烈的情感。所以情感教學中要學會恰當地對學生進行聯想的引導。
(三)通過朗誦活現語言情感。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要使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融為一體,須挖掘語言與情感的結合點?!巴ㄟ^朗誦能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進而借抑揚頓挫之聲,表身臨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摯之情,以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境地”。古人品鑒詩文,主張熟讀成誦,力求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葉圣陶先生把朗讀稱為美讀。他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美讀的方法,所讀的若是白話文,就如戲劇演員讀臺詞的那個樣子。所讀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讀文言的傳統(tǒng)讀法,務期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教學又有以下表述,“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課文”,“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所以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過朗誦,把主觀感受同作品實際統(tǒng)一起來,漸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里,情操的陶冶則寓于審美享受之中。
(四)設置情境,營造廣闊的情感空間。文學中的審美作用通過語言文字為媒介,讓人獲得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感情上的共鳴。然而有些教材的情感性并不是那樣的濃厚,或者由于讀者本身的生活經歷不同,無法與作品形成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這樣,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情境,加強文章的情感性,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
這里介紹常用的三種方法:
1.聲音輔助法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眼看耳聽獲得感知材料,久而久之,會使神經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產生疲勞現象。這時可以用背景音樂為陪襯激感感染學生。音樂反映著社會現狀和人們的情感,也反過來影響著人。巧用音樂設置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記憶力都處于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教學最優(yōu)化。并且,文學本身就是語言化的音樂,在語文教學中,文學中的妙處可以借音樂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學中的意境可以在音樂中得到升華。
2.比較閱讀法
學生在欣賞中鑒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為什么美,為什么丑,哪里最美,哪里最丑,怎么會最美,怎么會最丑,便會獲得情感上的愉悅、理智上的滿足,獲得審美的享受。但是如果某種審美特征不明顯時,就可以通過引入另外一種截然相反的感情和境況加以對比,或是另外一種審美特征進行比較,強化其中一種,使其中一種更具感染力,從而引起欣賞者的思想情感的波動。朱光潛說:“丑與美不但可以互轉,而且可以由反襯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闭Z文教學中有時會出現審美無法進行或審美錯位,不妨通過審丑,讓學生了解作品中對丑的否定從而突出肯定美的藝術,加深美的體驗。
3.直接觀察法
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古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提到,作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直接來源于外物的刺激,“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指的是只有在觀察中,在與社會的接觸中,才能引發(fā)思想活動,而外界的變化才會引發(fā)出不同的情緒與感受。我們可以讓學生從對生活的直接觀察和體驗來體會作家作品的情感性,培養(yǎng)審美情感,這種方法遠比大量背景資料的闡述或寫作理論的分析來的有效。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土壤里?!敝灰覀兝靡磺械目衫玫氖侄我龑W生,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語文課堂就會生機盎然,學生情感一旦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審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育,這也就是進入語文教學的高一級的層次,也算達到語文新一輪課改的期望了。
【關鍵詞】孔子 人文教育 啟示
中國古代文明史中,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是孔子,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鬃优嘤恕暗茏尤Вt者七十二人”,就當時的人口比例來說,其成就古今可與之比肩者甚少??鬃酉喈斨匾暼宋慕逃?,他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以培養(yǎng)“賢人”和“君子”為教育目的,堅持以德為主,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成人”教育。就讓我們走進《論語》,走近孔子師徒,從他們身上去借鑒人文教育的智慧光華!
一、孝悌和誠信
(一)孝悌之義
孔子認為“孝悌之義”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墩撜Z》記載了關于“孝悌”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孝悌的作用,二是如何做才是孝悌。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p>
孔子“孝”的思想,影響甚廣,成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一直以來,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是“以孝治天下”。唐宋以后,更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一個人真能愛父母,愛家庭,愛社會,一定是忠臣。
今天的社會,尤其在教育教學中,還有沒有必要提倡孝道?我認為很有必要。其實很多學校進行的感恩教育,就是孝悌之義。一個學生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朋友,感恩社會,他就會心胸寬廣,善良正直,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
那么怎么做才是孝悌?我們可以給父母錢財,可以給他人幫助,也可以做一些社會公益,但從心底里真正去想他人之所想,發(fā)自內心地真正去尊敬﹑友愛﹑親近,而且毫無怨言,有始有終,這很不容易。
父母師長有不對的時候,朋友他人有誤會你的時候,怎么辦?孔子認為要委婉指出父母的不對,“事父母幾諫”,如果父母不聽,是不是罵一頓?或是懶得管他,任由生死?孔子的主張是“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關于這一點,有的注釋理解為“愚孝”,應該批判。但是我認為孔子的本意是做子女的要像父母當年撫育你時,對待你成長過程中的錯誤一樣,悉心指導,耐心等待,包容缺點,還要在旁邊護航。
(二)誠信教育
孔子最痛恨沒有信用之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要求人們“言必信,行必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希望人們少說空話假話,要少說多做。
我們現在的社會已經出現了非常嚴重的信用危機。商業(yè)系統(tǒng)接連不斷的惡性事件屢屢沖擊人們的道德底線,政府的公信力因為個別地方和個別官員的不良行為,也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這樣的社會風氣,使得有些年輕人出現了人生觀﹑世界觀的模糊和動搖,他們不屑于“老實做人”“吃虧是?!钡纳钚艞l,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把誠實正直看成木訥笨傻,這種認識﹑態(tài)度對他們的成長危害極大。
誠信教育并不難,難在不能形式化。教育學生心胸寬廣,大氣做人,首先要信任尊重學生,賞識教育在這里是最有效的。例如:實行無人監(jiān)考;自我評定;違反班規(guī)校紀,實行自我懲罰;班級實行自我管理等。讓學生自我約束,或是因為覺得違紀是自我貶低,或是因為想不出自我懲罰的方式,學生覺得違紀很幼稚,很麻煩,就會有意識控制自己,不知不覺就成熟了。其次,誠信教育滲透生活小事中,要求學生誠信對待學業(yè),“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勇于執(zhí)著探尋疑難,不輕言放棄。要誠信交往,和同學坦誠以見。
二、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孔子一生鐵肩擔道義,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他也說過“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一旦發(fā)生他認為有違原則的事情,他還是會挺身而出。
《論語·憲問》記載:作為臣子的陳成子殺死了當時的齊國國君齊簡公,奪取了政權。在孔子看來,這是不合“禮”的,是不可忍的事情。盡管已經去官家居,孔子仍然沐浴上朝,報告魯哀公,請求討伐。碰壁之后,又向魯國三位大夫報告,仍碰壁。孔子兩次感嘆:“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p>
當時,孔子已經七十一歲高齡,魯弱齊強,孔子并非不知,但孔子行事絕不計較是否可為,只考慮是否合“禮”。當此之時,有很多隱者,如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道不行,就潔身自好,避世逍遙?!疤咸险撸煜陆允且?,而誰以易之?”孔子也明知道不能行,但孔子仍然堅持,“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碧煜率陆K須有人擔當,不可能都去做隱士,“知其不可而為之”能做一點是一點,能挽救多少是多少。
孔子要求他的學生,要做社會的中流砥柱,要堅守道義,盡力為之??鬃拥暮枚鄬W生都很有政治才華,像冉有、子貢、公西華、仲弓等??鬃訉θ接械呐u,很能體現孔子對道義的堅持。
《季氏將伐顓臾》記載,魯國權貴季氏將要攻打魯國的屬國顓臾,冉有當時是季史的家臣,孔子認為冉有應該阻止這場不義之戰(zhàn),對冉有的推脫責任和鼠目寸光,孔子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扒?,無乃爾是過與?”
《論語·先進》記載,季氏富于周公,冉有作為季氏家臣,不僅不勸阻,反而幫助季氏搜刮百姓,聚斂錢財??鬃雍苌鷼?,不再承認冉有是他的學生,態(tài)度鮮明地號召其他學生對其擊鼓聲討?!胺俏嵬揭玻∽峪Q鼓而攻之!”
【關鍵詞】語文;教學;語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8-0118-01
現代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墩Z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語感的培養(yǎng),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形成良好語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fā)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那什么是語感?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的感覺,是在對語言文字感知、領悟、升華的不斷積累中形成的綜合處理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蓖瑫r語言學家呂叔湘也明確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痹诮虒W過程中,要進行多種形式的語感訓練,比如“強化朗讀”、“想象感悟”、“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語言材料的訓練”等。語感訓練的基點都來源于語言文字這個本體。所以,將語感訓練的目光著眼于言語的本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強化朗讀
朗讀感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讀書時學生學習語言、獲取知識,養(yǎng)成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由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讀”能增加語言實踐的機會,而進行語言實踐能有效的促進語感的形成,使學生能不斷積累對言語對象的直接感受。因而許多教育家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頭腦中會積累豐富都得書面語言形式,促進語言,接受者把言語對象內化。
朗讀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點:一是通過清晰響亮的讀來刺激語言感覺;二是有讀者的情感參與和情感體驗;三是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展開想象和聯想。教師在教學中,要從讀入手,以讀為主來組織教學。教師以導讀代講代問,學生以讀代聽代答,以讀書促思感悟;通過準確到位的朗讀來感悟語言文字,感悟課文內容,感悟人物情感,感悟事物事理。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背、讀中學、讀中思、讀中記。而讀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讓學生從讀中對內容、詞句、語氣等多個方面去體會內涵,使學生形成語感。 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文中重點句、段,理解奪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那“千鈞一發(fā)”之際,“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動,從中才能領悟到的艱難,在情感上感受的偉大。從中受到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教育感化,這就是成功的朗讀感悟。又如:《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一課,先整體感知課文后,分角色扮演劇中人物,并朗讀體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生:以平淡的語速讀過。
師:有誰能比他讀得更好?
生:要以嚴肅、強烈的語氣來讀。
師:那請你讀一讀。(讀完后學生就報以掌聲)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生:小時候認為讀書是為了將來,為了祖國。這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應該用嚴肅、強烈的語氣來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驗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讓他們在活動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感能力,實現語言感悟與語言訓練的統(tǒng)一。
2 在想象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事物?!币虼嗽诮虒W中,教師要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引起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當成主人公或課文所描述的對象去感受事物,體悟情感、體驗生活、體驗語感。
如:《瀑布》一課,非常優(yōu)美,其中使用的一連串的比喻句和優(yōu)美的畫面需要學生展開想象感悟。引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以讀促悟讓學生通過對語調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進行處理,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在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另外還要啟發(fā)學生通過聯想體會這些比喻句所描寫的景象。讓學生完全融入大自然地懷抱,理解得以深化,情感也得到深化。
3 課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語文這一科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詞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的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痹陂喿x教學時,讓學生以自身的體驗去感悟文體,是教師的解說無法替代的。
4 語言材料的感悟與語言的訓練
語感形成的重要途徑是學生的語言實踐。因而語言訓練是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要經常有意識的將課文中的優(yōu)秀語言文字材料信息及時傳遞給學生,加以適當的指引。在教學中精心組織和設計引導學生通過對典型的言語作品的分析,體會和模仿,在各種語言實踐中不斷內化語言知識,思想感情并轉化為書面或口頭的言語作品,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要建立融精神世界,語言系統(tǒng)及語文習慣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需處理三種關系
(一)積極展現人性化,突出工具性
眾所周知,初中語文最基本的特點便是人性化與工具化的統(tǒng)一,在新課標的發(fā)展中,初中語文的內涵更加豐富,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并且語文學科的基本魅力得到展現。但是,在我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將語文學科所具有的人性化以及工具化進行淡化,從而導致語文課堂教學難度加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展現人性化,突出工具性,使其兩者進行完美結合,在提高學生基本素養(yǎng)的同時,也促進學生具備扎實的語文知識。
(二)加強自主性,切勿放任自流
伴隨著新課改在全國各地的推廣,教師在教學中的任務得到加重。教師在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F如今,部分語文教師能夠快速接受自主教學理念,并且能夠使其運用到實踐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課堂上的教授內容得到減少,學生表面討論得到增多。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師為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學生的胡言亂語看做創(chuàng)新思維。因此,在缺乏教師指導的自主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中過于放任自流,對于教師日后開展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教師在無法正確發(fā)揮主體作用的同時,也會將課堂上的寶貴時間進行浪費。在此發(fā)展背景中,要想促進初中語文課堂的高效與穩(wěn)定,那么需要將學生的自主與教師的主導進行緊密結合。
(三)促進探究性學習,切勿無度開發(fā)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推行教學改革,需加強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般而言,探究性學習最為直觀的表達形式為閱讀教學,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層系的閱讀與探究。但是,歸根結底,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講究規(guī)律、追求科學,并且還要加強對探究性學習的認識與理解,如果對其隨意進行探究,那么便會浪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促進探究性學習,對其進行整合與優(yōu)化,切勿無度開發(fā),形成天馬行空的現象。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積極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最為重要的便是幫助學生確立學習目標,其中包括上課之前的學習目標、課堂中的學習目標以及課后的復習目標,讓學生在理解、掌握學習目標的基本上,從內心深處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與掌握。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要對學生闡明今日課堂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清楚本節(jié)課所講授的內容,進行開展,重點以及難點是如何的,應該達到什么樣的要求,幫助學生從根本上對語文知識有所掌握,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學生所確定的學習目標不宜太過抽象、籠統(tǒng),需簡潔、明了。
(二)積極遵循教學規(guī)律
通常情況下下,學生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便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一半,從零散到整體。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積極遵循課堂教學規(guī)律,積極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不斷推動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在進行實踐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對三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將語文教學的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近緊密結合,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無法將兩者進行結合,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是泛泛的閱讀,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也缺乏系統(tǒng)性,長期下去,學生對語文課程會產生煩躁與厭惡心理。第二個方面,要將整個朗讀活動貫穿到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在進行課程教育的時候,要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理解、感受,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第三個方面,教師要設計課堂問題,將問題作為課堂發(fā)展與推動的動力,在提問的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把握基本要旨,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方向,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思考之中。
(三)加大評價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