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刑法釋解論文:刑法釋解與犯罪關聯(lián)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作者:蘇凱張倩倩單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人民檢察院
構成要件要素:刑法解釋的主要內容
犯罪構成是刑法所規(guī)定的成立犯罪所需要的所有要件的有機整體,構成要件是刑法解釋的基礎。同樣,各個要件是由不同的要素所組成的,即犯罪構成要件的要素。這些要素從不同角度說明行為的違法性與有責性。對構成要件的理解適用,有賴于對構成要件要素的正確理解。因此,刑法解釋中對于刑法文本解釋的首要前提是正確解釋構成要件的要素。對于構成要件要素,根據(jù)不同標準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筆者在此不對構成要件的具體分類進行過多的闡述,僅選取對于刑法文本的解釋具有類型化意義的構成要件要素進行分析。(一)規(guī)范構成要件要素及解釋法律由語言表述。構成要件是刑法記載侵害法益的違法類型,在使用語言表述構成要件及其要素時,至少會出現(xiàn)三種情形:第一、只要描述某種客觀行為,就能夠肯定該行為是侵害法益的違法事實,不會對之產生分歧,比如“故意殺人”等就是純粹的描述性概念;第二、純粹描述與價值評價概念相結合,僅有描述概念,容易把侵害法益與不侵害法益的行為同時包含在內,因此需要使用價值評價概念,將沒有法益侵害性的行為排除在外;第三、在描述概念的同時使用價值評價概念,使值得處罰的法益侵害行為涵蓋在構成要件內。在第二、三種情況下,包含價值評判概念的構成要件要素就是規(guī)范構成要件要素,比如“淫穢”、“猥褻”等。對于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正確的區(qū)分可以有利于解釋者的理解與判斷。筆者贊同張明楷教授的三分說,將規(guī)范構成要件要素分為三類,“一是法律的評價要素,即必須根據(jù)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作出評價的要素;二是經驗法則的評價要素,即需要根據(jù)經驗法則作出評價的要素;三是社會的評價要素,即需要根據(jù)社會的一般觀念或社會意義作出評價的要素?!盵6]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包括評價以及價值概念,這些主觀性較強的概念對解釋者提出了考驗。不同類型的構成要件要素的解釋有所不同,解釋者必須根據(jù)各自的特征進行妥當解釋,力求解釋結論合理適當。對于法律的評價要素,法官們進行解釋時必須根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內涵,結合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目的進行把握,避免得出不合理的結論。對于經驗法則的評價要素,法官在解釋時必須結合案件具體事實,以相應的經驗法則做出判斷,而且法官在進行經驗判斷時,要以行為時存在的所有客觀情況為基礎,根據(jù)客觀的因果法則進行判斷。對于社會的評價要素的解釋較為困難,解釋者應該注意通過考察案件事實的社會影響,了解一般人的觀念,注意用當代的社會標準,做出符合當代的解釋,不要過度依賴于自身的觀念,要合理地修正自己的前見。(二)整體的評價要素及解釋我國刑法分則將“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惡劣”作為某些罪的成立要件,例如《刑法》第238條第1款規(guī)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边@種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惡劣的整體性規(guī)定就是整體的評價要素。之所以會在某些罪中有此類規(guī)定,是因為“雖然在一般情況下其違法性沒有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卻又難以通過增加某個特定的要素使違法性達到值得處罰的程度,或者難以預見具備哪些要素時,行為的違法性能夠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或者雖然能預見但不能做簡短描述。于是刑法條文作了一個整體性的規(guī)定,情節(jié)嚴重、情節(jié)惡劣,就以犯罪論處?!盵7]此外,這種概括性的規(guī)定還可以保持刑法分則的開放性,以便適應變化的社會事實,有利于刑法的穩(wěn)定。整體性的評價要件的概括性決定了適用時必須對其進行解釋:究竟哪些情節(jié)可以算作“情節(jié)嚴重”中的情節(jié)。一般認為,情節(jié)嚴重中的情節(jié)并非特定某一方面的情節(jié),而是指任何一個方面的情節(jié),只要某一方面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就達到了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應認定為犯罪。然而,如果某一行為本身的違法性并沒有達到值得科處刑罰的程度,那么即使主觀上再值得處罰,也不應當認定為犯罪,否則便是主觀歸罪。例如,單純的卑劣的動機,無論如何也不能作為定罪的依據(jù)。此外,該行為人必須具有非難可能性,行為人只能對能夠歸責于他的違法行為及其結果承擔責任。因此,情節(jié)嚴重中的情節(jié)必須解釋為能夠歸責于行為人的客觀方面表明法益侵害程度的情節(jié)。此外,依據(jù)不同標準對構成要件要素所進行的分類,比如消極的構成要件要素、不成文的構成要件要素等也有著自身獨特的解釋規(guī)則,在此不一一贅述。筆者只是通過上述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構成要件要素類別,以闡明構成要件要素為刑法解釋的內容,不同種類的構成要件要素解釋方法不同。
在事實與構成之間:犯罪構成的解釋方法
雖然犯罪構成是以文字表述的形式規(guī)定在成文刑法中,但是對于構成要件的解釋并非僅僅根據(jù)文字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全部真實含義。法律只要適用就必須進行解釋,有些國家的刑法制定已逾百年,這種解釋一直存在,只要刑法不被廢止,就將一直進行下去,原因就在于“一個詞的通常的意義是在逐步發(fā)展的,在事實的不斷出現(xiàn)中形成的。”[8]“活生生的正義還需要從活生生的社會生活中發(fā)現(xiàn);制定法的真實含義不只是隱藏在法條文字中,而且同樣隱藏在具體的生活事實中生活事實的變化總是要求新的解釋結論解釋者應當正視法律文本的開放性,懂得生活事實會不斷地填充法律的意義,從而使法律具有生命力?!盵9]因此,對于犯罪構成的解釋也必然離不開案件事實,解釋者必須使目光在犯罪構成與案件事實之間來往,使兩者彼此對應,一方面將案件事實與犯罪構成拉近,另一方面將犯罪構成與案件事實拉近。如果我們將犯罪構成的解釋定義為一個事實與構成對應的過程,那么,首先必須回答刑法分則所規(guī)定的犯罪究竟是概念還是類型這個問題。在法律方法論層面上,學者們傾向于將法律概括為類型而非定義,以適應法學作為一種實踐理性的需要。“在法律世界中,確定的法律概念在全部法律概念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大多數(shù)法律概念或多或少都具有不確定性,內涵不確定,且外延開放的‘概念’大部分就是類型,人們之所以仍稱其為概念,只是因其具有高度抽象化之特征而與確定的概念較為接近之緣故”。[10]“雖然法律中適用的大多數(shù)概念具有一個穩(wěn)定的意義內核,但同時也具有一個‘邊緣領域’。如何給一個概念的適用范圍劃定界限呢?在‘邊緣領域’內部,也只有通過解釋才可確定其界限。在很多情況下,法律看上去是給某個概念下了定義,但實際上只是對某種類型進行了限定。”[11]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刑法分則條文并非界定具體犯罪的定義,而是以抽象的、一般性的用語描述具體犯罪類型。把犯罪構成定義為犯罪類型,犯罪構成就具有了開放性,不同于概念的封閉性,類型一直是對事實進行開放的。解釋者在解釋犯罪構成時要運用歸類思維,帶著案件事實可能含有的法律意義的“前見”去尋找可能適用的刑法規(guī)范并且對關聯(lián)規(guī)范進行挑選、整合,從而形成完整的一個“犯罪類型”。同時,對于小前提法律事實的形成,法官要通過對照可能適用的“犯罪類型”對案件事實進行“法律裁剪”,使之趨近案件規(guī)范的規(guī)定,并且這兩個過程是不斷交互進行,直到案件事實被歸類到特定的規(guī)范類型之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