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三維推動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問題的提出
研究少數(shù)民族文化問題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大眼光、大視野,因為這里蘊含著文化、文學觀念的革命契機。學術史已經進展到這么一個門檻,誰想?yún)⑴c現(xiàn)代大國學術形態(tài)的創(chuàng)立,就應該開展“雙重的文化對話”:對外,進行中國文化與西方現(xiàn)代學術對話;對內,堅持漢民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文化對話。這就需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中的重要地位問題;二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研究”在整個中華民族文化學術研究中的地位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逐漸形成一種共識: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必須突出深度的完整性,而缺乏調動少數(shù)民族文學與文化資源的能力,將是一種急需彌補的知識缺陷。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既要強調它的多元性,又要強調它的完整性,這是因為我們的民族結構與西方國家的民族結構存在著根本性的區(qū)別。我們國家是復合性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交往、交涉、交融中,形成一個并非來自什么“想像”、而是凝結著歷史血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結構,好有一比,它像一把“頂天立地的巨傘”,具有56條傘骨,撐開來蔭蔽八萬里,造福億萬家;攏起來則一柱擎天,獨立干云,恒古不倒。這種獨一無二的“巨傘型”民族結構下的民族資源以及升華出的學術生命力,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原創(chuàng)性,是我們本土經驗和文化創(chuàng)新的最大優(yōu)勢之一。正是基于這么一種文化自覺,2001年,筆者提出“重繪中國文學地圖”的命題。這種多元民族共構的文化機制、結構、動力系統(tǒng)、基本原理、方法論問題,成為當代學術重要生長點和開拓點。這一學術創(chuàng)新空間,為我們呈現(xiàn)出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資源與文化傳承體系,因而也擁有自身文化原創(chuàng)性的底氣和優(yōu)勢。過去我們一直在學習西方學術,這對我們的文學、文化由古典到現(xiàn)代的學術轉型,起到了重要的啟迪作用。但是一百年了,我們應該融合本土根基和開放視野,形成屬于自己的學術原創(chuàng)領地。筆者提出這一命題,旨在強調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文化的不可分割性,以及集合創(chuàng)造的強大力量。在中華民族的兄弟成員中,漢族、少數(shù)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精神結構,相互之間融合成了這樣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合形態(tài),其中的精神動力包括核心動力與邊緣動力,都是以往探討得還不夠充分、深入和系統(tǒng),但其中蘊含著無限潛力的“超級命題”。有學人要搞儒學復興,他們有自己的苦心,也不妨論證和嘗試,學術本來就有各種思路,尊重獨立思考、百花齊放。需要認識到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應該是“大國學”,既有漢族傳統(tǒng)文化,也有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既有孔子文化,也有諸子百家文化;既有官方主流化的傳統(tǒng)文化,又有存在于民間的百花齊放的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底蘊這么深厚,應該尊重歷史實際,充分發(fā)揮各種學術脈絡的積極功能。這樣我們就可以使文化九曲黃河、萬里長江奔流不息,宏偉的文化長城不為任何的狂風暴雨所摧垮,就是因為她的文化結構是多元一體,既能海納百川,又能血脈長存。這種文學、文化觀念更新的關鍵點,在于把邊緣活力、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出彩之處納入中國文學史研究和寫作的主流之中,從而還原出中國文化完整的地理版圖。我們應該為多民族地區(qū)的文化爭回她們的尊嚴、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價值。有必要再強調一次,我們應該逐漸形成一個共識:未能整合少數(shù)民族資源的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化史的研究,是存在嚴重缺陷的;研究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文化關系,就是在研究中華民族的精神譜系。這樣,我們就要堅持中華民族文學版圖的完整性、原本性、豐富性、生命性以及現(xiàn)代大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識。
二、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動力系統(tǒng)
既然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是一種“巨傘型”的復合結構,那么它的動力系統(tǒng)具有何種特征,又如何啟動?對于漢族文化、少數(shù)民族文化動力系統(tǒng),筆者提出中原動力和邊緣活力的互動問題。沒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輻射力,多元文化板塊的碰撞,就可能元氣耗散、四分五裂;反過來,沒有邊緣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輻射就會在單線運動中自我停滯、萎縮和僵化。為了深入地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機制的發(fā)展動力,引入人文地理學的方法,就成了我們應該高度關注的大問題。筆者當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并且兼任少文所的所長,接觸到大量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材料。比如關于《格薩爾》,筆者提出一個定位叫“江河源文明”,就是長江和黃河的源頭文明。這種判斷是從中華文明的整體性出發(fā)加以定位的。一旦定位為“江河源文明”,就啟示我們進一步思考:這是漢族、蒙古族、藏族的一個結合部,是中原、西域、印度文明的一個結合部,是絲綢之路一側的文明。這是高原文明,高原特有的原始性、宏偉性、魄力和想像的奇麗程度,都可以從文明的定位歸類上獲得深度解釋。這些錯綜復雜、交織共生的文明單元和文明要素,都在互相吸收、互相調適、互相濡染、互相交融。活力因接觸而生發(fā),每一種文明現(xiàn)象、文明因素都處在跟其他文明現(xiàn)象、文明要素互動互補的體系中,形成整體生命。這種“整體定位、位位互動”的學理體制可以調動很多知識資源。所謂“整體定位”,就是整體賦予局部以意義,局部給整體增加內涵。所謂“位位互動”,就是局部與局部之間,因為有整體性的潛在牽系,就形成了相互競爭、取長補短、見賢思齊的文化勾連,日益深刻地進入了一個“不打不成交”的過程,形成了一種“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肉聯(lián)系。為什么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斷?過去很多學者專門從概念上講儒、釋、道的價值和功能,但實際上,問題恐怕不能這么簡單,這么空泛。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我們除了黃河文明之外,還有一個長江文明,有這“兩河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在中世紀,北方崛起了一個草原帝國,其疆域從興安嶺一直到歐洲。在冷兵器時代,草原騎兵縱橫馳騁,驍勇善戰(zhàn),摧毀了很多古老的農業(yè)民族。唯有中華民族還奇跡般地堅守著,百折不撓地發(fā)展著,就是因為黃河、長江這兩條母親河哺育著中華民族,保證了其生存屏障的豐富性,資源和人口的眾多性,文化智慧的多彩性。由于地理氣候造成的游牧、旱地農業(yè)、稻耕農業(yè)等生產、生活方式的差異,古代中國民族沖突與融合主要表現(xiàn)為南北碰撞推移。當北方少數(shù)民族進犯中原,在平常的時候,長城是可以抵擋一下的。但是當北方少數(shù)民族真正強大到極點之后,長城擋不住了,什么東西擋住了它呢?長江。中國出現(xiàn)過一而再、再而三的南北朝,試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沒有長江這道“天塹”,中華文明就可能中斷了?!赌鲜?#8226;孔范傳》說:“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度?”清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五,專門就長江天塹的一點———鎮(zhèn)江府發(fā)這樣的議論:“(鎮(zhèn)江)府內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勝,自昔用武處也。杜佑曰:京口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建業(yè)之有京口,猶洛陽之有孟津。自孫吳以來,東南有事,必以京口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業(yè)之危立至。六朝時,以京口為臺城門戶……鎖鑰不可不重也?!w肘腋攸關。隋之亡陳,京口實為兵鋒也。唐之中葉,以鎮(zhèn)海為重鎮(zhèn),浙西安危,系于潤州。宋南渡以后,常駐重軍于此,以控江口。……陳亮曰:京口連岡三面,大江橫陳于前,江旁極目千里,勢如虎之出穴,昔人謂京口酒可飲,兵可用,而北府之兵,為天下雄。蓋地勢然也?!督揽肌罚壕┛谖鹘邮^,東至大海,北距廣陵,而金、焦、障其中流,實天設之險,繇京口抵石頭,凡二百里,高岡逼岸,宛如長城,未易登犯,繇京口而東至孟瀆,七十余里,或高峰橫亙,或江泥沙淖,或洲渚錯列?!闭驗橛辛碎L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之時,漢族的一些大家族遷移到長江流域,使得長江流域經濟、文化快速發(fā)展。游牧民族滯留在中原,住在未央宮總比住在帳篷里舒服吧,所以他們入主中原后,不出二三代就浸染中原的漢族文明,就逐漸地被漢化或中原化了。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極推移”,你推過來,我推過去,漢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愈來愈深地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于是每次南北對峙之后,跟著就出現(xiàn)了更高程度的南北融合。中國大江大河東西流向的分布狀態(tài),左右著中華文明的存在方式,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群的政治經濟生存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北太極”推移的過程中,巴蜀是一個重要的“太極眼”。北方政權進軍南下,是避實擊虛的,避開重兵把守的鎮(zhèn)江府一帶,而把兵鋒指向相對疏于鎮(zhèn)防的巴山蜀地。因此,中華民族在秦漢開拓大一統(tǒng)的格局后,兩千多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生命過程中,往往誰得到巴蜀,誰就得到大一統(tǒng),這一點為多次改朝換代、南北沖突融合所證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人在他登基前半個世紀就占領了巴蜀。巴蜀的開發(fā),使秦國的土地和國力增加了一倍。他們利用巴蜀這個財富源泉,支撐戰(zhàn)爭,收買列國重臣,勢如破竹地兼并山東六國,統(tǒng)一天下。漢高祖擊敗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除了善于收羅、駕馭和使用杰出人才之外,依恃的也是關中的兵,巴蜀的餉。漢以后出現(xiàn)了三國,晉朝統(tǒng)一全國也是首先拿下了蜀國。原先曹操與孫權打仗,曹操進攻孫權,曹操必敗,孫權進攻曹操,孫權必敗,因為一者長于陸戰(zhàn),一者長于水戰(zhàn)。但是一旦拿下蜀國和襄陽,就雄居長江上中游,可以建樓船,練水師,一旦東吳有變,就順流而下,統(tǒng)一全國。隋朝結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也得益于隋據(jù)有巴蜀。南朝梁發(fā)生“侯景之亂”,西魏乘機占領荊襄、巴蜀,北周取代西魏之后又滅北齊。此時的南朝陳只有三峽以東、大江以南的土地,因此隋文帝篡奪北周帝位、消滅陳叔寶也就水到渠成了。宋太祖“陳橋兵變”,向南方用兵,也是乘亂進入長江中游,又消滅后蜀,才從長江上中游進攻下游,最后消滅南唐李后主的小朝廷。金與南宋對峙,金兵在西線遇到吳玠、吳璘的有效抵抗,一直未能進入巴蜀,這對南宋能夠保持偏安局面起了重要的支撐作用。這樣金兵只能直接從下游跨長江,而直接跨長江下游就吃敗仗。金主完顏亮屯兵四十萬,在采石磯對岸的和州,要跨長江滅南宋。有個四川書生叫虞允文,是跟張孝祥、范成大、楊萬里同科的進士。他搜集零散的士兵和船只,以一萬八千人就把金兵打敗了。驕橫的完顏亮屬游牧民族領袖,不諳水戰(zhàn),撤兵途中就被部下暗殺了,這就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元滅金之后,先占巴蜀,又滅大理國,40年后才滅南宋。只要打下天高皇帝遠的巴蜀,雄踞長江上中游,征伐下游就可水陸并進。反觀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太極推移”,當會想起《易經》中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边@里講的是生命的實踐問題。緊張感,就是生命感。因為邊緣活力,因為周圍有四夷,漢族才有緊張感,有生命力。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文化的融合、碰撞,是漢族文化的發(fā)展動力。另外,中原部族密集,競爭激烈,追求著、防備著“強中更有強中手”,競爭力和邊緣活力同樣刺激著中原文化的發(fā)展。
三、作為文化后花園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
中華文明在民族觀上也有自己原創(chuàng)性的體系,在這一點上,是文化高于種族。種族之間的矛盾沖突,往往通過文化來涵蓋,來消融。西方殖民者進入“新大陸”,對生存在那里的印第安等土著居民,是采取“種族滅絕”政策的。中國在辛亥革命時期雖然高呼“排滿”,但民國一建立,孫中山提出“五族共和”———漢、滿、蒙、藏、回。不過,這五族中,沒有壯、苗、彝、傣等西南少數(shù)民族,尚沒有對西南民族予以足夠重視。1940年代,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引進來之后,西南少數(shù)民族才引起學界注意。其實是在中國文明進程中,從司馬遷就開始注意到西南少數(shù)民族了?!妒酚?#8226;太史公自序》交代:“(司馬)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庇终f:“唐蒙使略通夜郎,而邛笮之君請為內臣受吏。作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郞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楡,名為嶲、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比绱说鹊龋浭鑫髂仙贁?shù)民族的方國、方位、風俗、政治、經濟。更重要的是,司馬遷以自己奉使西南的體驗,特別為邊遠的少數(shù)民族作傳,這直接啟動了正史寫“四夷傳”的傳統(tǒng),這在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形成史是具有本質的意義。難道兩千年前的太史公都有如此卓越的見解,作為現(xiàn)代的文學史家、文化學者反而要拋棄這個傳統(tǒng)嗎?包括貴州、云南、川西、湘西、廣西在內的西南中國,在地理上以山地高原,自成一個地理單元,是中華民族文化大后方、后花園,是太極推移沖擊波的接納體,是民族文化、語言、審美方式的倉庫。在中國56個民族中,有30多個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中國西南的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區(qū)。所謂“文化后花園”,有儲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在主體民族擴張和南北太極推移沖擊波的作用下,攜帶著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來的文化成品,遷徙到大西南區(qū)域。由于這些地方遠離王朝中心,山陵阻隔,這些古老的文化成品就沉積下來,與百越百濮的土著風俗相調適、相融合,形成了淵源極古、形態(tài)極異的文化遺存。作為少數(shù)民族的村社保護神的土主,千古流傳,至今在云南彝族、白族民間依然盛行。明代倪輅《南詔野史•南詔古跡》記載:“土主廟,蒙氏十一年建?!泵墒鲜荒昴颂菩陂_元十年(722年)?!缎煜伎陀斡洝范嗵幱涊d云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土主廟”,如《滇游日記四》:“過土主廟,入其中觀菩提樹?!鼻宕鷦I廷《廣陽雜記》卷一說:“倮倮(羅羅,彝族的舊稱)奉土主之神甚謹。其像三首六臂,項掛髑髏。有訟官不能決者,則令其誓于土主之前,甚則于神前熱油鍋百沸,置一錢于油中,兩造以手入油拾其錢。直者略無損傷,屈者臂手糜爛。”這種土主形象和判案儀式,都帶有濃郁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特征。清代徐珂《清稗類鈔》卷八十七記載,優(yōu)曇缽羅花,“佛日盛開,異香芬馥”,“一在云南城(即省城也)土主廟,府志載:廟中優(yōu)曇,一名娑羅樹,高二十丈,枝葉叢茂。每歲四月,花開如蓮,有十二瓣,閏歲則多一瓣。昔蒙氏樂誠魁時,有神僧菩提巴波自天竺至,以所攜念珠分其一,手植之。自經兵燹,亦毀壞無跡,惟安寧曹溪寺一樹存焉。”這種“土主”文化,與中原古老信仰,頗有淵源。土主乃是社神,又稱后土,為烈山氏、或共工之子勾龍。如《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四載張鷟的文章說:“社為土主,稷是谷神。侑以姬周之祖,配以烈山之子?!边@一點是可以找到經典的根據(jù)的?!抖Y記•郊特牲》說:“社祭土而主陰氣也?!薄吨芏Y注疏》卷二十五賈公彥疏注“后土社神也”說:“按《大宗伯》‘王大封則先告后土’,注云:‘后土,土神。’土神則社神也。按《孝經緯》云:‘社者,五土之總神?!督继厣吩啤缂劳炼麝帤狻?,故名社為土神。勾龍生為后土之官,死則配社,故舉配食人神以言社,其實告社神也。以其建邦國,土地之事,故先告后土?!薄妒酚洝肪砹度跏兰摇返椣壬唬骸八^‘受此土’者,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酥疄橹魍痢V魍琳?,立社而奉之也?!边@種源于土地崇拜的原始信仰,后來受了佛、道二教的浸染,增加了宗教內涵。北魏般若流支翻譯的《正法念處經》卷五十五說:“若王依法行,是護國土主?!泵耖g術數(shù)對土主也頗有涉及,如明代無名氏《六壬大全》卷二說:“為人君、土主、宰執(zhí)(加歲)、將軍、長者、父母、神佛、尼僧、矮子(作空)、瘸子(加卯酉)。為表奏(雀加寅)、舉薦、福、德、爵、冤仇、咒咀?!钡?,如倮倮信奉的“三首六臂,項掛髑髏”的土主,則是受到西南少數(shù)民族巫風的改造而產生某種威懾力量了。應該強調一點,中華民族的復合結構雖然歷經磨難,但是依然千古長存著不可摧毀的凝聚力,因而各民族間的民俗信仰,是相互滲透,以心比心,甚至心心相印的。這只要考察一下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諸葛亮崇拜,就可以明了。對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認知,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打開視野,開創(chuàng)傳統(tǒng);使西南少數(shù)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諸葛亮平定和開發(fā)“南中”(蜀國的南中四郡,即越嶲、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云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統(tǒng)稱“西南夷”),其功甚偉,西南少數(shù)民族感恩懷德,將他崇拜成了神。成都武侯祠有一副對聯(lián)寫得極為精彩:“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這是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四川鹽茶道官職的趙藩所書。這里凝結著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蜀漢后主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今云南晉寧)大姓雍闿,殺太守正昂,又縛送繼任太守張裔到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持。孫權即任命雍闿為永昌太守,互為聲援。雍闿又誘永昌郡人孟獲,使之煽動各族群眾叛蜀。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七十記載:“漢諸葛亮率眾討雍闿等,參軍馬謖送之數(shù)十里?!瘪R謖獻策:“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戰(zhàn)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敝T葛亮采納其言?!度龂萘x》第八十七回則寫作:“孔明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馬謖之言來自孫臏的《兵法》,唐人趙蕤《長短經》卷九“兵權”說:“《孫子》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何以明之?戰(zhàn)國時有說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是故圣人之伐國攻敵也,務在先服其心?!彼未悤短接[》卷二百八十二說:“齊孫臏謂齊王曰:‘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務先伏其心?!钡歉鼮殛P鍵的是諸葛亮以出自肺腑的竭誠,出神入化地實現(xiàn)了“攻心為上”的戰(zhàn)略。這才有《三國志》裴松之注記載的“七擒孟獲”之舉。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委任本地頭領巨室實行自治,孟獲也當了御史中丞,尊重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諸葛亮撤出軍隊,引進牛耕,開發(fā)南中經濟,使少數(shù)民族“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從刀耕火種、狩獵為生,走向農業(yè)定居生活。諸葛亮還以圖畫表達“華夷一家”的理念,據(jù)晉朝常璩《華陽國志》卷四記述“蜀之南中諸郡”說:“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盟詛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許致生口直。又與瑞錦、鐵券,今皆存。每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詣,動亦如之?!碑嬅嫔系摹褒埳摹保砻髦T葛亮真誠地邀請西南少數(shù)民族以認同血脈的方式加入中華民族共同體。諸葛亮一系列的政治軍事經濟舉措,為蜀漢建立了一個可靠的后方,也使諸葛亮成為西南少數(shù)民族心目中的神靈?;Z族生活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地區(qū),他們認同遠祖是諸葛亮南征時遺留下來的守軍。諸葛亮大軍北歸時,把他們留下鎮(zhèn)守南方邊陲,并留下茶籽,使他們的人種與茶種長存。滇黔茶農視茶為圣物,在采春茶季節(jié),無論基諾族、哈尼族、景頗族、佤族、彝族、納西族、壯族都舉行祭茶儀式,祭拜的“茶祖”是諸葛亮(孔明)。景頗族中甚至將孔明當作“阿公阿祖”來崇拜”。據(jù)傳西方傳教士利用景頗族崇拜諸葛亮的心理,比附“耶穌是孔明轉世,信耶穌就是信孔明”;“諸葛老爹在世很好,可是他的事情忙,不能來看你們?,F(xiàn)在有一位耶穌,是諸葛老爹的兄弟,諸葛老爹派他來救你們。你們既信服諸葛老爹,就是要聽他兄弟耶穌的道理”。佧瓦族民間流傳著“諸葛亮老爹”教他們祖先造房屋、編竹籮的故事。傳說諸葛亮還幫助設計竹樓,建立學校,至今少數(shù)民族還感恩戴德地說,竹樓是仿照“孔明帽”建造。傳說諸葛亮發(fā)明蘆笙、銅鼓豐富少數(shù)民族的祭祀禮樂和娛樂生活。若不按時吹蘆笙、打銅鼓,就不吉利。又有稱為“孔明燈”的天燈,相傳乃諸葛亮所發(fā)明,常用于節(jié)慶許愿祈福,又用來傳遞信息。英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教授認為,公元1241年蒙古軍隊曾經在李格尼茲(Lieg-nitz)戰(zhàn)役中使用過龍形天燈傳遞信號,被認為是熱氣球的始祖?!爸T葛大名垂宇宙”,他的人格楷模和施政措施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民心和民俗,為南方少數(shù)民族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難能可貴的基礎,堪稱是撫定西南各民族的深得民心的第一人。
四、在刻骨銘心的民族記憶上開始原創(chuàng)
許多古老文化方式的口傳和表演,說明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具有文化儲存庫的功能。庫存必須相對封閉,這種歷史地理條件,在這一地區(qū)隨處可見。由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歌舞巫風的風氣濃厚,古老的種子活性猶具,時發(fā)新芽。這就造成了一種“新鮮的古老”的特殊文化方式和審美形態(tài)。《苗族古歌》是湘黔滇川地區(qū)、尤其是黔東南苗族聚居區(qū)聯(lián)唱苗族神話與遷徙史的口傳詩歌形式。古歌大體分為《開天辟地》、《蝴蝶媽媽》、《跋山涉水》、《運金運銀》、《鑄日造月》、《洪水滔天》、《打柱撐天》、《犁東耙西》、《十二個蛋》等12個曲目,組合為4個部分:開天辟地歌、楓木歌、洪水滔天歌、跋山涉水歌,總長達一萬五千余行。由于古歌還屬于“活形態(tài)”,被稱為“苗疆腹地”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已收集到的苗族古歌有5大組、近6萬行、近30萬字。古歌的內容講述著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洪荒之世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開始稻耕農業(yè)的社會組織和日常生產生活,是苗族神話和族源材料的總匯。古歌的演唱方式,大多在“鼓社祭”、婚喪儀式、節(jié)日親友聚會等民俗場合中舉行。巫師、歌手、老人借酒助興,問答對歌,四鄰八舍“八層人坐,十層人站”,圍觀喝彩,可以一唱就是幾天幾夜,甚至十天半月。如此原始的娛神娛人的對歌形式,假若沒有山地村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是很難長久保存的。若在大都通衢,很容易隨風飄散。
古歌把人們的視野引向一個浩渺蒼茫的神話空間:最先是云霧生科啼和樂啼兩只巨鳥,它們孵化出天和地,同時又生下一群開天辟地的巨人神?!熬搌B生天地”的想像,意味著這可能是苗民遠祖從鳥圖騰盛行的東夷和楚地,沿著東線遷徙攜帶來的文化行李。這樣生出來的天是白色泥,像個大簸箕;地是黑色泥,像張大曬席;天地疊合無間,連針都插不進去。于是,東方的剖帕“舉斧猛一砍,天地兩分開”。巨人往吾架起天鍋,煮天煮地;巨人把公、樣公,拍天捏地,使天伸地長。生有八雙手臂的府方“來把天一頂,來把地一踩,天才升上去,地才降下來,風才來回吹,雨才降下來,樹才往上長,人才地上住,再不彎腰桿”。這樣天地的創(chuàng)造不是只有一個主神,而是一群巨人分工合作的結果。這反映了一個遠途遷徙的民族必須依靠群策群力,才能開創(chuàng)新天地的“群體意志”。不僅如此,而且還要一群神人、飛鷹量天地,造山川,疏導江河,平整山原,修筑江堤,填平大地,砌起斜坡,發(fā)現(xiàn)火種,人類始祖姜央來到人間,開始耕種田地,飼養(yǎng)家畜,生育后代。所有的生存條件,都不是唾手可得,坐享現(xiàn)成,必須經過群體努力,才能拓展生存空間。
《苗族古歌》中有兩處想像,給人印象極深,渾如天籟,沁人心脾。一是人類起源。《楓木歌》說:天上楓香樹種,落地只生在苗寨魚塘邊,慘遭砍伐后,楓樹心化為“蝴蝶媽媽”、楓樹葉化成燕子、楓樹疙瘩化成貓頭鷹。蝴蝶媽媽與水沫成親,生下“十二個蛋”,孵出人祖姜央,以及雷、龍、虎、蛇、水牛眾兄弟。眾兄弟爭當主管天下的“大哥”,姜央以火攻取勝,驅使雷公上天、龍王下水、老虎歸山,姜央在平地開田種莊稼。雷公不服,發(fā)洪水淹得人類只剩葫蘆兄妹倆,唯有葫蘆兄妹結成夫妻,“成親造人煙”。苗族祭祖的“鼓社節(jié)”,要唱《楓木歌》,祀奉楓木為“媽媽樹”,可見其圖騰意識。這部歌詞極其富有文化內涵:1.人和自然萬物是兄弟,既是同母生,又那么水火不和,比試高低;2.龍、虎、蛇,可能是中原、西南、東南諸區(qū)域的部族圖騰,他們紛爭不休,都想當“大哥”,而苗族的人祖姜央勝利了,反映了苗族在生存權上的競爭;3.兄妹結婚,折射著氏族社會的群婚制;4.楓樹生蝴蝶﹐蝴蝶是人類﹑獸類和神的共同母親。樹化蝴蝶,蝴蝶生人,如此故事簡直有幾分莊周式的神思,其美麗動人之處,堪與《紅樓夢》西方靈河畔神瑛侍者澆灌絳珠仙草相比擬,而且多了幾分原始氣息,是一曲天地生人的絕妙的抒情詩。楓木生蝶,莊生夢蝶,梁?;侵袊?個最美麗的蝴蝶故事。以上所講,乃是“楓木四義”。
另一個令人感動之處,是它隱晦曲折地透露了苗民認同蚩尤為始祖。這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得了的大事,蚩尤在中原眼光里是兇惡的化身,竟然與炎、黃并舉,成為中國“人類三祖”。在闡釋這一問題之前,首先考察一下蚩尤與楓木的關系,為苗族的楓木信仰提供發(fā)生學的根據(jù)?!渡胶=?#8226;大荒南經》說:“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弊⒃萍础敖駰飨銟洹币?。南朝梁人任昉《述異記》也記載:“黃帝殺蚩尤于黎丘之山,擲其械于大荒中,化為楓木之林?!保ㄇ?#8226;張宗法《三農紀》卷十六“林屬”所引)《梁書•武陵王紀傳》中的君臣間的書信提到:“自九黎侵軼,三苗寇擾……遂得斬長狄于駒門,挫蚩尤于楓木”,使用的就是這個典故。源于怪異書的這個說法,是將楓木與蚩尤之死、他的精魂和血聯(lián)系在一起的。苗族崇拜楓木,原本可能隱含著深刻的民族記憶。而在苗族遷徙曾經途經的楚地民俗中,楓木又與招魂相關,《楚辭•招魂》的結尾呼喚著:“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p>
在巫風民俗中,楓木還有神異功能,它能起死還魂,它能變化成人。舊題漢代東方朔《海內十洲三島記》說:“聚窟洲……有獅子、辟邪、鑿齒、天鹿、長牙銅頭鐵額之獸。洲上有大山,形似人鳥之象,因名之為人鳥山。山多大樹,與楓木相類,而花葉香聞數(shù)百里,名為反魂樹??燮錁洌嗄茏宰髀?。聲如群牛吼,聞之者皆心震神駭。伐其木根,置于玉釜中煮取汁,更微火煎如黑餳狀,令可丸之,名曰驚精香,或名之為震靈丸,或名之為反生香,或名之為震檀香,或名之為人鳥精,或名之為卻死香。一種六名,斯靈物也。香氣聞數(shù)百里,死者在地,聞香氣乃卻活,不復亡也。以香薰死人,更加神驗。”順著這條思路,晉朝嵇含《南方草木狀》卷中記載:“楓人,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瘤癭。一夕遇暴雷驟雨,其樹贅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取之不以法,則能化去?!薄短接[》卷九百五十七引任昉《述異記》,描述了楓木化人的幻想:“南中有楓子鬼,楓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靈楓。”唐朝張鷟《朝野僉載》卷六又說:“江東、江西山中多有楓木人,于楓樹下生,似人形,長三四尺。夜雷雨即長與樹齊,見人即縮依舊。曾有人合笠于首,明日看,笠子掛在樹頭上。旱時欲雨,以竹束其頭,楔之即雨。人取以為式盤,即神驗,楓木棗地是也?!泵鞒x肇淛《五雜俎》卷十說:“五嶺之間多楓木,歲久則生癭瘤。一夕,遇暴雷驟雨,其贅長三五尺,謂之楓人。越巫取之作術有通神之驗,此亦樟柳神之類也。一云:‘取不以法,則能化去?!试唬骸蠗骰癁橛鹑?。’政謂此耳?!边@些記述的地點是:“五嶺之間”,“越巫作術”,“南中”,“江東、江西山中”,“五嶺之間”??梢姉髂拘叛鲭m然聯(lián)系蚩尤在河北戰(zhàn)爭中的死亡,但楓木化生人類的幻想,卻受到了江南、五嶺百越之地的巫風的浸染。從河北到五嶺,都是苗人長途遷徙所經過的地方。
對楓木的民間信仰,甚至引起理學宗師的注意,《二程遺書》卷十八“伊川先生語四”記錄有這么一則程門討論:
或問:“宋齊丘《化書》云:‘有無情而化為有情者,有有情而化為無情者。無情而化為有情者,若楓樹化為老人是也。有情而化為無情者,如望夫化為石是也?!苏Z如何?”曰:“莫無此理。楓木為老人,形如老人也,豈便變?yōu)槔先??川中有蟬化為花,蚯蚓化為百合(如石蟹、石燕、石人之類有之),固有此理?!?/p>
無情、有情互化,以及“楓樹化人”、“望夫化石”的例證,均屬于民間信仰和口頭傳統(tǒng),與主流的、或者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無關。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第三十四卷“木部”,也采錄異聞:“時珍曰:楓樹枝弱善搖,故字從風。俗呼香楓。《金光明經》謂其香為須薩折羅婆香?!墩f文解字》云:楓木,厚葉弱枝善搖。漢宮殿中多植之,至霜后葉丹可愛,故稱楓宸。任昉《述異記》云:南中有楓子鬼,木之老者為人形,亦呼為靈楓,蓋瘤癭也。至今越巫有得之者,以雕刻鬼神,可致靈異。保升曰:王瓘《軒轅本紀》云:黃帝殺蚩尤于黎山之丘,擲其械于大荒之中,化為楓木之林。《爾雅》注云:其脂入地,千年為琥珀?!鞑印杜R川記》云:嶺南楓木,歲久生瘤如人形,遇暴雷驟雨則暗長三、五尺,謂之楓人。《宋齊丘化書》云:老楓化為羽人。”如此多的楓樹異聞,多來自民間口頭傳統(tǒng)。只不過口頭傳統(tǒng)中,楓木所化,多是老人,而《苗族古歌》則化為“蝴蝶媽媽”,折射出其中存在著母系氏族和自然崇拜的深刻因緣。
對于楓木與蚩尤之死的記憶,楓木與南方巫風思維的關聯(lián)進行這番梳理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考察《苗族古歌》與蚩尤族源的關系了。有一部取題為《蚩尤與苗族遷徙歌》西部古歌說,古時苗族住在河北大平原,首領是格蚩尤老、格婁尤老,率領七姓能人建城修樓,訓練部眾,屢挫來犯之敵。國王施展美人計,夜襲、追擊,格蚩尤老寡不敵眾,犧牲在黃河岸邊。3位老人(三苗?)子孫后代在長江也站不住腳,被追兵殺得傷亡慘重,跋山涉水,逃荒躲難到黔西北,過著放牧、打獵、開墾荒山荒坡的日子。這部關于始祖蚩尤的戰(zhàn)爭和遷徙的歷史,是歷代苗民刻骨銘心,穿越悠遠的時空口耳相傳、混合著血淚鑄造出來的。
歷史因其書寫者的不同而翻轉出不同的側面。中原民族掌握著文字的話語權,因而將其曾經的勁敵蚩尤描寫成兇暴殘忍、青面獠牙。儒家重要的經典《尚書•呂刑》說:“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敝苣峦跎铣形奈涑煽档某衅綍r代,反溯殘暴刑法的來源,將之歸咎于蚩尤創(chuàng)造的原始法制。《大戴禮記•用兵篇》記述孔子的話,則從貪婪小民犯上作亂的社會危害上,抨擊蚩尤發(fā)動戰(zhàn)爭的非正義性:“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欲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蜂蠆挾螫而生見害而校以衛(wèi)厥身者也。人生有喜怒,故兵之作,與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弭之亂,亂人興之喪厥身?!奔弛!吨駮o年》卷上又從黃帝圣德上,強調打敗蚩尤,使“圣德光被”的歷史必要性,如此說:“(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壽丘。弱而能言,龍顏,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應龍攻蚩尤,戰(zhàn)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畢臻?!薄妒酚?#8226;五帝本紀》綜合先秦各家文獻,還原黃帝、蚩尤涿鹿之戰(zhàn)的全過程:“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些都是從中原正統(tǒng)主義的視境上,建構歷史的行程。
蚩尤在涿鹿戰(zhàn)死之后,中原文獻逐漸將他定位成“戰(zhàn)神”?!妒辣?#8226;作篇》說:“蚩尤(以金)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黃帝誅之涿鹿之野?!边@從反面透露了蚩尤在最初的冶金技術上的貢獻?!洱堲~河圖》對蚩尤兄弟描繪得更為兇猛、更為逼真:“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砂石子,造五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朱彝尊、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卷二引)《述異記》也記載:“有蚩尤神,俗云:人自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史記•封禪書》記載祭祀“八神”,其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jiān)鄉(xiāng),齊之西境也”。這已經進入王朝的祭祀體制。戰(zhàn)神蚩尤的精魂簡直上天入地,既進入天文,又進入民俗之中?!稘h書•天文志》:“蚩尤之旗,類彗而后曲象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睆某⒌矫耖g,蚩尤戰(zhàn)神的定位在中原作為民俗游戲逐漸流傳。與蚩尤相聯(lián)系的“角抵戲”,又稱相撲,影響深遠?!稑窌酚涊d:“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斗,以角抵人。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戴牛角而相抵?!绷捍螘P《述異記》記述了這種游戲在南北朝時期的延續(xù):“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觝,蓋其遺制也。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黽足蛇首;主疫,其俗遂立為祠。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內篇卷一說:“匠祭魯般,兵祭蚩尤”;內篇卷三又說:“夫禹必祭鯀,尊所出也。兵祭蚩尤,宗創(chuàng)制也”。蚩尤儼然成了兵器制造的行業(yè)神了。中原文化畢竟還有多少包容力,它在自身的文化結構中,將曾經是正統(tǒng)勢力的勁敵的部族首領,置于略低一籌的戰(zhàn)神的位置,甚至下降到民間的技藝祖師的位置。這就是儒學的“有秩序的結構”或“價值的編碼”。
蚩尤在苗族地區(qū)已經普遍地被指認為本族始祖,而且與《國語•楚語》、《呂氏春秋•蕩的兵》古注聯(lián)系起來,勾勒了從“九黎”、“三苗”以降的部族延續(xù)線索。貴州關嶺一帶的《蚩尤神話》,講述古時蚩尤氏苗族在黃河邊上,建起八十一寨(似與古籍中“蚩尤兄弟八十一人”相呼應)。蚩尤剪除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妖婆的3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或即“赤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族人多次挫敗赤、黃二龍公。赤、黃二龍公聯(lián)合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蚩尤,焚毀八十一寨,驅使苗族子民遠走他鄉(xiāng)。這則神話,將正義歸于蚩尤,而對敵方加以妖魔化。湘西、黔東北苗族殺豬祭祀一位遠古時代英勇善戰(zhàn)的祖先“剖尤”,“剖”在苗語中意思是“公公”,他們祭祀的就是“尤公公”。榕江縣“苗族天下獨一廟”的苗王廟,供奉的苗王身長七尺,目光威武,赤足芒鞋,頭纏包帕,衣服左衽,手執(zhí)長竹煙桿。苗王廟前有巨大的蘆笙坪,每逢盛大節(jié)日,苗民聚集坪上吹蘆笙、祭苗王。曾有苗族老人演唱:“古時候我們祖先住在遠方,在那寬闊富饒的平原,在那美麗的地方,故尤(“故”即“公”,“尤”即“蚩尤”)他老人家,他有九萬個子孫,七萬住在寬寬的平原,在那美麗的東方……(后因戰(zhàn)亂而西遷)沿著河水(柳江)而上來,來到哪個寨子?來到肥沃的平地方,住在東方的天鵝壩……這地方產量很高,出產五谷都滿產,摘一把禾已滿手,堆千把禾已滿倉,舂十把禾得一斗。多年來發(fā)人滿寨子,七萬住在天鵝壩……他們建了一座大寨羅(苗語“祖廟”),把寨羅立在壩子的下邊,雕個木像記老人,以備子孫莫忘老人相,紀念故尤千萬年……”這可能是《苗族古歌》的片段,思念著被毀的古老遠方的富饒家園,慶幸著千辛萬苦尋找到的安居樂業(yè)之地。其中提到“建了一座大寨羅”,可能就是“苗王廟”即“蚩尤廟”的緣由。這些口頭傳統(tǒng)和民俗事例,用現(xiàn)代精神深入辨析,可以為中華文明敞開一片新鮮別致的文化視野。
綜合以上的考察,少數(shù)民族對于中華民族文化有“三維推進”之功。少數(shù)民族在保持原有的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新奇的文化方式上,其功甚偉,而且在文化的保存和創(chuàng)造中,輸入了一個邊緣民族獨特的視野和原始又敏銳的眼光。沒有這份保存,我們難以認識過早理性化的古老的華夏民族;沒有這份創(chuàng)造,我們就不能全面地認識中華民族的博大和精彩;沒有這份邊緣的視野和眼光,我們對中華文明、文化、文學的把握,是帶有封閉性的。少數(shù)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這種“三維推進”,值得我們以極大的責任感加以深度的認識和發(fā)掘??傊?,作為正在崛起的現(xiàn)代大國,我們應該建立一種包括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內的“大國學”。